>

2019年10月27日 星期日

《應試心法》所謂出題與閱卷委員其實與你一直以來想的並不一樣

擷取_2019_03_18_22_54_33_116.bmp


很多考生都把閱卷委員想的很厲害很
高深,於是就逼自己把書讀的愈來愈
複雜難解,但實際上閱卷委員有我們
想像的那麼高不可及嗎?其實大家如
果仔細思考且依正常人的思維來靜心
推論,就會發現真相跟我們原先想的
完全不一樣。

筆者記得第一年考試時感覺出題委員
出的題目實在有夠鳥,有一種題目跟
課本好像沒有什麼相關的感覺,但考
了幾年後卻慢慢變成,怎麼不管怎麼
出,都脫離不了基本精神的變化,為
什麼前後會有如此大的差異,一方面
是因為讀得愈精熟愈融匯貫通就愈能
看出各考科的內在核心結構與邏輯,
而讀不熟就會覺得怎麼出題委員又出
怪招了,實際上不是出題委員的問題
,是自己學藝不精的問題,此外,會
出怪題目的教授還是有的,但現在不
比從前有學閥大老獨佔整個國考科目
的一言堂,然後老是出一些獨門暗器
,隨著民主化與多元化政治的展現,
出題慢慢會開始走向折衷平衡且更公
平公開。(相對的,公務員福利與特殊
條件的優遇也會跟著降低)。

而我們從人性的角度來分析閱卷委員
可以發現為什麼閱卷委員的出題模式
為什麼不再那麼高深玄妙,也比較不
敢出獨門暗器的原因

分析如下:

①閱卷委員並不是鐵板一塊,而是
群雄割據,有自己不同意識型態與
專業取向的多元化政治利益組合體。

因此他們在彼此協商出答案標準時
會因為加入許多不同的意見而變得
折衷化,平衡化。申論題的答案
會有往中間保守方向收斂的情況。

②閱卷委員也是人,所有人會犯的錯
誤,他們都會犯。

大家如果看看自己上班公司的同事,
再看看自己從小到大的班級,就會發
現各種條件的人永遠都是呈現常態分
佈,長得帥得或漂亮的同學永遠就是
那幾個,幾乎永遠佔班級中一個固定
的比例,聰明與笨的同學也是一樣,
就算是資優班,一樣會因為經濟學
的相對利益經濟原理而呈現常態分
布的現像。

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一個團體只
需要一個聰明人來帶領眾多笨蛋往
前衝,效能還往往比擁有一堆聰明
人但互相看不起互相扯後腿的組織
還好的原因。

而所謂的閱卷委員會,就是一群聰
明人在一起運作的委員會,所以…
為什麼大家會發現出題委員會或閱
卷委員會常常出一些感覺很智障又
不公平的政策或題目,背後就有這
樣的因素存在。

而他們並不是故意的,但互相制衡
的結果最後就是會產出奇怪且不符
合一般人性思考的政策。

而且我們還要問一點

所謂的教授真的就是所謂的教授嗎?

這不過是人把一種標箋貼在一群自
以為或被以為是菁英的人身上罷了

被詐騙集團欺騙而上當的人不乏大
學教授,為什麼呢,因為上天是公
平的,某方面很聰明的背後往往代
表的就是,其他方面很智障。

愛因斯坦知道光怎麼走,但不知道
回家的路怎麼走,他也是有名的路
痴。

而不同性格的教授還會讓這種現像
更明顯。

一個很聰明很嚴謹做事很認真的人會
成為一個法律系教授,但另一個很混
很藝術感很有創造力的人,也一樣可
成為另一個專業例如藝術系的教授,
而就算同樣是公共行政這門專業,也
會出現人格特質完全相反的教授,例
如支持左派與支持右派意識型態的教
授都一樣關心公共行政,而右派的教
j授看起來就是嚴謹有威嚴,很重視
格式與形式的樣子,而左派的教授通
常就會比較不修邊幅,不會有教授的
架子,思想比較開放與開明,於是右
派正統派的教授可能改分就比較嚴,
而創意無限派的教授,當然是考生怎
l麼唬爛,教授都願意給分數囉。

其實這種情況在不同考科的表現也
很明顯,例如企業管理的教授很多
都有兼職或在外面開公司,也或是
當企業的顧問,因此重視的是創新
創意創造創業,於是他們的考卷改
得比較有開放性,也更重視商場上
的實務,而如果是心理學這一科,
改的教授多是出身醫學院或諮商輔
導科系的教授,就比較會有理科嚴
謹操作型定義的思維,因此考生該
有的寫法當然就不一樣囉。

以管中閔事件為例,其實企管系的
教授對於跟企業合作通常都會比較
會是開放積極不拘小節的「慣例」
,而法律系對於與企業合作就比較是
一種把教授與企業合作當小偷看的
態度,但其實兩者在各自的立場都
沒有錯,只是意識型態不同的科系
,很容易因為觀點的對立而格格不
入,企管系重視開放創新提高積效以
興利,法律系卻比較重視防範與防弊。
(前者為右派,後者為左派)

所以大家會發現,連台大法律系
的教授對於選校長這件事都有千
奇百怪莫明其妙的見解,更何況
一般人咧。

政治人物也都是大學碩博士居多,
但常常講出一些沒水準的話,背後也
代表著所謂的菁英是某種氛圍塑
造出來的,所以,他們真的是菁英
嗎?

這也是為什麼我勸各位考生,回
答問題的時候不要摻雜太多個人
的觀點,而是要以「政治幹話與
法律原理原則幹話」為主要的訴
求點,我們就要不斷強調「依法
行政」「比例原則」「信賴保護」
等法律原則,而涵攝的具體的事
件時就是各打五十大板兩造並陳
,這樣是最保險的應答策略,而
自己獨特的創見不要在一開始就
說,至少要把所有政治正確的法
律精神幹話都講完,最後一段的
小小補充才稍微提到自己的觀點
就好了,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閱卷委員看到前
面已經把所有的關鍵字都寫出來
,分數也就給的差不多了,那麼
就算個人見解寫錯,也不影響分
數,但如果一開始就寫個人見解
,給了委員不好的刻板印象,那
之後想要透過正確的關鍵字拿分
就比較困難了。

另一方面,如果前面寫不好或不
會寫,想要透過個人獨特創見來
逆轉勝,就故事心理學的角度,
創見放在最後也比較好,教授
會有一種看考卷漸入佳境的感覺
,這部份的心理分析在筆者的
《打造你的超級國考記憶腦- 露
西來了》亦有做詳細分析,同學
可以酌參。

③閱卷委員會因為考生的平均表現
來決定分數給的區間,例如一個閱
卷委員如果一個人負責改六百份考
卷,當他一開始改考卷時發現前幾
名考生都很強,寫得很好,那麼之
後改到的一個寫沒那麼好的考生,
分數就會被改得相對較低,反過來
來也是一樣,當大家的程度都超級
爛,一個稍微有點程度的考生,相
對分數就被改得高很多了,而其實
閱卷委員會也知道會出現這種情況
,因此正常在一開始閱卷前就會集
體開會,給出一個量化與標準化的
評分標準,而且會請每個閱卷委員
改完每一個句字都要用紅筆圈點,
表示每一句都有看過,而不是用電
風扇隨便吹吹,趕著下班吃便當。

儘管如此,任何有制式規定的東西
,往往就會有人不守規定,因此主
觀閱卷造成的不公平問題,自古以
來一直是沒有徹底解決方法的,這
也是為什麼說考生除了要有實力也
要有人品,沒事更要積一下陰德,
才不會因為鬼使神差讓自已遺憾終


不過這當然也不是叫大家不用讀
書,不盡人事而聽鬼神,而是說
考試能否錄取往往決定於一個人
長期的人格品質,一個比較有人
品的考生,通常最後也比較可以
考上,他們俱備一種長期價值投
資的判斷力與直覺上的智慧。

④閱卷委員會依考題的難易度
來調整改分的標準。

如果是考古題,閱卷委員改分的
標準基本上很穩定,但是遇到冷
新偏難,也就是冷門,新穎,偏
門,難度高的題目,不同的閱卷
委員會出現不同的閱分標準,嚴
謹型的人會把考生的分數改很低
,而大而化之創意無限的委員就
會把考生的分數改很高,因為這
種冷新偏難的題目大家都不會寫
,所以更讓這種不同類型閱卷委
員改分出現的個別差異有更大權
數的差異,而這個因素決定上榜
與落榜的權數也就更大了,這也
是為什麼有專門輔考的老師會說
,在競爭激烈的考試中,決定能
否上榜的不是大家都會寫的題目
,而是大家都不會寫的題目,考
生面對這種冷新偏難的題目如何
做好緊急應變處理,才是決定能
否上榜的最重要關鍵。


其實從以上因素可以歸納分析出
來,教授也是人,也會犯下一般
人會犯的錯誤,因此我們要去抓
不同科教授與不同意識型態教授
對同一份考卷的認知評鑑水準,
這樣就能真正對症下藥,寫出委
員最欣賞的考卷,而不是一昧的
求深求難,因為一昧求深求難不
只很難準備,也容易因此忽略
了可以累積更多分數的基本分。

試想,一個人為了得到高難度
的十分,花了別人二倍的時間
,但別人只花了一倍的時間就
能拿到15分的基本分,長期的
機率平衡之下,重視基本分的
考生其實上榜的機率比較大。

話說回來,這是一種先求有再
求好的穩健準備心態,並不是叫
大家不要追求完美,因為在競爭
激烈的考試其實還是要分毫必爭
,因此在有一定的準備基礎上,
還是要上進積極一點,探索深度
高的知識領域,只是要小心不要
見樹不見林,被委員的陷阱引誘
而調虎離山,導致難度高的題目
得分了,簡單的題目卻拿不到分
數,這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最後要提醒各位同學的是

如果國家考試真的要做到嚴謹
正確且鑑別度高,那麼申論題
的題目一定要多,否則只出四
題申論就想考出有將近一百二
十個系統重點的真正實力,實
在很難想像運氣成份沒有在其
中發生作用的可能,很多考上
的考生都是考前剛好瞄到剛好
有考的題目與答案而考上,當
前一天開夜車的效果大於苦讀
一年卻記不是很清楚的效果,
實在很難讓人不懷疑考試的鑑
別度,而要改善這種情況最好
的方法就是把申論題的題數擴
張,例如本來考四題變成考八
題,而相對的,考試的時間恐
怕也要從三天改為六天。

而考選部敢宣佈為了考試的公
平性把國考三天改成六天嗎?

想也知道不可能,因為以台灣
鯛民想求公平正確又想要方便
不累人的國民素質,是不可能
通過這種政策的。

於是乎,最實在的方式其實還
是從申論題目的設計裡去下手
,這時就要去考慮題目的折半
效度、題目對於考生實力的鑑
別普遍效度(也就是一針見血,
一葉知秋),一個有水準的題目
可以測出這個考生到底準備多
久的精熟度與正確度,那這種
題目要怎麼設計呢?

嘿嘿,以後再告訴大家…

其實也不是我故意賣關子,而
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當你
對科目很熟且從出題委員的角
度來思考事情的時候,其實你
自然會知道題目該怎麼出,
你不敢,因為你沒有自信也沒
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定要我
暗示或清楚的跟你講,你才會
去做,別人說什麼你就信了,
,沒有自己建立自己的知識與
判斷體系,而這就是你最大的
問題所在,這種能力決定了不
只是你參加考試,還決定了你
的人生,千萬不要說我沒有
提早提醒你啊。


2019年10月23日 星期三

《上榜心法》國家考試為什麼會長成今天這個樣子?

photo.php.jpeg

上一篇文章跟各位同學提到不同人格特質
在國考上會遇到的盲點,今天則為大家深
入分析,為什麼國考會讓不同的人陷入不
同的盲點之中。

王爵老師一直認為,治學的基本功就是多
方驗證,大膽假設,然後小心求證,尤其
一個複雜人言人殊的現像,就有必要像瞎
子摸象一樣,從不同人的不同角度來檢視
同一件事,就有機會拼湊出完整的真相拼
圖。

而國考這件事也是一樣的,很多考生一直
考不上,有時候是不了解自己,有時候則
是不了解要考的考試到底本質是什麼,而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一個人了解總體
經濟怎麼運作再來發展自己的個體經濟,
會比一個人什麼情況都不懂就埋頭苦幹拼
命衝更能持久永續。

而我國國考的本質與特色,還有容易讓考
生陷入準備盲點的細節,其實是可以從各
方面搜尋出蛛絲馬跡的。現在就由王爵老
師來為大家揭開這個讓人感覺情理之中,
但又是意料之外的大秘密。

各位同學在思考一件事時,我會建議大家
先以一個普通正常人的思考來推論,因為
事情最後的真相往往就是不同特色的普通
人一起營造出來的,大家可能會想,不對
啊,社會的真相與方向應該是由菁英來規
劃所引導創造出來才對呀,怎麼會是由普
通人建構出來的呢? 且聽我細細說來大家
就會明白。

其實就跟選舉一樣,選舉往往不是選出最
優秀的人,而是選出最能搧動人心的人,
或是看起來最有人緣或人畜無害的人,真
正絕頂聰明的菁英往往領先時代太遠,導
致一般的普通人沒辦法跟得上他們的觀念
,於是乎人類文明的進展一直都很慢,因
為要等所有的笨蛋都觀念跟著進步實在是
要等很久啊。

國考其實也是這樣的一件事。

首先大家要知道,出題委員與閱卷委員也
是人,因此只要是人會犯的錯誤,他們都
會犯,並不會因為他們是教授或菁英就不
會犯下嚴重的錯誤,而且事實往往是,正
因為他們是菁英,才往往犯下的錯誤更偏
執也更嚴重,一般人犯錯了被指責往往會
反省自已,因為自己早就意識到自己不聰
明,但叫一個菁英反省自己可是很難的,
尤其是當他一直覺得自己比一般人聰明的
時候。

沒錯,知識犯子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偏執
,尤其是意識型態強烈的知識份子。而這
種情況就會發生在閱卷與出題的現像中。

國家考試一開始的目的是取才,也就是找
出國家最需要的公職人才,這句話聽起來
很簡單,但其實仔細想起來就會發現根本
一點都不簡單,因為所謂國家需要的人才
到底是什麼,其實不同專家學者都有不同
的意見,而今天我國的國家考試會變成今
天這個樣子,就是這些不同意識型態的專
家學者一起創造出來的,然後有趣的是,
最後的結果其實會跟一群普通人討論出來
的結果差不多,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恐佈
平衡吧。

比較敏感的考生會發現,奇怪為什麼國家
考試考的很多內容都很學術化理論化,感
覺生活中根本派不上用場,例如國文、憲
法等等,另一派的考生則認為,公務員不
就是送送公文做一些行政工作,考經濟學
、政治學、社會學等專業科目到底有什麼
意義,於是學者專家也是這麼想的,所以
學者專家也分成兩派,一派就是通才派,
認為公務員只要乖,認份,守法,聽長官
的話就好,學很多專業根本沒有用,特考
特用才需要特別注重專業能力,高普考試
要找的人就是耐勞耐操聽話辨事的人就好
了,而專業派的學者則不以為然,專業派
的認為,現代社會專業分工愈來愈細密,
因此不同的單位需要不同專業的人才,當
然考試也要更注重專業才對呀。

而最後的結果就是通識科目與專業科目都
會在國考中出現,而且比例大約各佔一半
,例如通識派的科目就有國文,英文,憲
法,行政學,行政法等等。而專業派的就
會有各種考科才會自己考的經濟學、心理
學、社會學、政治學等等科目。不過說也
奇怪,其實社會科的專業到後來感覺也很
像是通識科目,因為都沒有什麼絕對正確
的結論與答案,於是這就又成了國家考試
最有趣的地方。

如果是專技特考,例如資訊工程師、會計
師或建築師,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數
學與理工的東西是很明確也不會有爭議的
,因此理工科的考卷非常好改,申論題也
是一樣,正確的計算過程與答案都有基本
上公定的標準與評鑑指標,所以理工等專
業考試基本上是閱卷改分是很難有爭議的。

而社會科目的國考考科就有趣多了,因為
還真的是不同老師改出來的考卷還真的會
因為閱卷委員的主觀認知而有非常大的差
異,法律科目、經濟學、社會學、行政學
、政治學等等社會科目,都有一樣的問題。

於是就有學者提出建議,那為什麼我們不
把社會科目弄得有公定標準呢,例如都出
選擇題的型式,於是這時候就有人舉手反
對了,反對者認為,如果都出選擇題太簡
單,根本考不出考生真正的實力,於是乎
又有學者提出,那我們來出多重選擇題或
複選題,這樣就可以考驗考生真正的程度
了,結果後來發現多重選擇題的題目太難
出,而且往往問的方式太間接,搞到連其
他出題委員也看不懂到底題目在問什麼?

於是大家發現,好像還是出申論題最能考
出考生除了死記硬背以外的分析、組織、
判斷、邏輯、綜合思考以及表達能力。

也有學者提出應該要口試、面試或資格
審查,但大部份的學者自己也承認,口
試容易出現近親繁殖私相授受的現像,
面試也一樣,而資格審查根本對於弱勢
貧困的考生不公平,因為証照或是各方
面漂亮的資歷,都是可以透過錢砸出來
的,這一點從許多大公司的人事部門主
管自己的檢討報告也發現,他們只看面
試者的個人學歷與經歷就錄取並比對事
後這些人的表現,發現誤判的情況還是
很嚴重,因此李安、林懷民、賈伯斯這
種不世出的奇才,資格審查與面試通常
都不會通過。

從最懂考試這門學問的人事行政教科書
也承認,口試、面試是一種不公平的考
試方式,因為太容易因為主考官個人的
偏好與興趣或偏執,就錄取了同質性太
高的一群人,我國以前有一批內閣官員
就被稱之為博士內閣,但卻是貶義,意
思是內閣中的長官學歷一個比一個高,
但卻不食人間煙火,不曉得人民真正的
需要與實務本質的問題出在哪裡,只知
道鑽學術的象牙塔,無法俱備獨立思考
而能真正解決問題的判斷力與魄力。

於是正因為口試、面試不公平為人民
垢病已久,目前國家考試的取才方式
主流便仍然是筆試,而且通常是選擇
題與申論題摻雜的筆試。

選擇題的優點就是公平,答案明確無
爭議,而缺點就是題目容易出的太難
或太簡單,導致不是大家都會寫就是
大家都不會寫,大家看四等英文考試
的單字就會發現幾乎選擇題每一題都
會寫,但三等同樣是考單字,則幾乎
沒有一個英文單字是看過會寫的。

於是沒有辦法,考選部只好從申論題
來下手,從申論來鑑別考生真正的程
度,不過,現在問題又來了,社會科
目的申論其實往往沒有標準答案,因
此閱卷委員主觀閱卷造成的不公平就
產生了,而考選部也知道有這種情況
,因此設下一個基本的閱卷標準,也
就是說,儘量讓同一個閱卷委員改的
考卷愈多愈好,因為所有的考生如果
考卷都給同一個閱卷委員改,那麼不
管改寬或改嚴,至少標準是一致的,
而通常在這種精神的設定下,一個閱
卷委員改的考卷約為九百份,而且為
了公平起見,有的科目還規定一個委
員只改一題,而且一個人要改所有考
生的考卷,這樣就會有最大的公平。

但這時候問題來了,特考因為有分區
考試且考的人相對較少,因此由一個
委員改一題且改完所有考生的考卷是
可行的,例如文化行政的考生可能只
有幾百個報名考試,那麼就可以採取
這種改法,但如果是一般行政的考生
且考科是所有行政科目都會考的行政
法時,就勢必不可能由同一組閱卷委
員改完所有該科考生的考卷。

而學者專家當然也發現這個問題,於
是便推出了所謂平行閱卷與複閱的制
度,意思是說,同一份考卷同時給二
名委員看過,如果前一個的委員分
數給得太低而後一個委員分數卻給很
高,主任委員就要把這份考卷挑出來
另外交給另一個委員做三閱,讓第三
個委員去做一個折衷平衡的閱卷。

這樣看表面上好像有解決問題,但其
實大家如果仔細想想,其實問題一樣
沒有解決,因為這會有各種不同組合
產生的不公平,例如有可能甲區的行
政法考卷的同一組委員都改得一樣寬
,而另一區的另一組委員都改得一樣
嚴,如此一來,三閱的功能其實效果
就存疑了。

而且閱卷委員本身還有精力疲乏的問
題,根據國內做過的國考分試效果研
究報告,發現一名閱卷委員改考卷的
極限大約是九百份,如果改超過九百
份,不是精神崩潰就是體力崩潰,而
這就會造成閱卷前後寬嚴不一的情況
發生,最好的情況是改六百份以下就
好,閱卷品質才會有一定的水準,但
改的考卷少又跟我們之前講的讓同一
個委員改儘量多的考卷才公平的情況
產生違背。

所以大家會發現,怎麼改都會不公平
,因此考選部不敢讓考生申請重新閱
卷,只準考生重新查說分數有沒有加
錯,因為考選部其實也知道,重新閱
卷的話爭議可能更大,於是乎,最後
大家都好像有了某種默契,不去觸碰
這個太過敏感的議題。

另一方面,閱卷委員的福利與薪水少
也是一個問題,一個教授演講四個小
時加上車馬費,大約是七千元,而一
個閱卷委員改一份考卷的獎金是八十
塊,因此一個閱卷委員在闈場改的昏
天暗地六百份考卷的話,也只有領
四千八百元,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想
改考卷,或是就算改也改得意興闌
珊,加上改考卷又很無聊,最後自
然閱卷品質會變差。

出題委員也是一樣,薪水不高且出
的題目自己要寫好擬答,然後又要說
服不同學派或意識型態的委員同儕一
起支持共同的標準答案,其實難度都
很高,要公平的話就只能出考古題,
要能測出實力的話就要出冷門或較新
較偏較難的題目,但到底什麼叫做可
以測出考生實力的社會科申論題目呢
,其實不同學派的教授也都有自己的
意見,因為實務派的教授當然會認為
該出實務類的問題,而學術派的教授
則認為出學術界最新的理論才能真正
考出考生的實力,於是我們會發現
就連什麼叫做「測出」考生「真正」
的「實力」,也都有各種不同的見
解。

最後大家就會發現,整個國考的本質
就是「政治」與「各種不同的意識型
態的學者專家」,不斷在對立摩擦折
衝協調下的結果,而不同科目出現的
結果也都不一樣,於是乎,為什麼往
往不同科會出現不一樣的標準高分申
論寫法,也就有跡可尋了,是一種路
徑依賴理論,很難爭論對與錯,而是
歷史演變下的一種過程與政治正確。

而這幾年一直在吵的行政科考科大
變動,各類行政科目合併成一個綜
合行政的規劃,其實也是各種不同
立場的專家學者,一起折衝協調出
來的,然後大家會發現,怎麼改都
會有人覺得不公平或不專業,因為
永遠是抓衿見肘,顧得了一方就顧
不了另一方。

寫這篇文章的意思不是叫大家說
,因為出題可能亂出,閱卷可能亂
改就叫大家亂準備,因為閱卷委員
會還是會討論出一個大致的閱卷標
準供大家遵循,而當我們了解目前
一般人性與當前環境的現實後,我
們就大概可以找出出題委員與閱卷
委員基本的心態與認知水準,也能
夠大致找到該怎麼準備,準備到什
麼程度,申論出什麼樣的型式表現
,最能最大化分數的取得,另一方
面也可以讓自己更有彈性更不鑽牛
角尖,而能最直接去從出題委員與
閱卷委員的立場與難處、處境出發
,寫出他們在目前這種無奈的情況
下,看起來最「正確」「漂亮」「整
齊」「舒爽」的「答案」。

2019年10月20日 星期日

《上榜心法》因考生自身人格特質而造成的備考盲點

67444484_1559989404138369_5357776761784369152_n.jpg
很多考生都有因自身人格特質而造
成的備考盲點卻不自知,因而不斷
重覆同樣的錯誤準備方式,於是成為
萬年考生且還找不出真正的問題所在。

版主曾經針對這個現像訪談過許多準備
多年卻仍然落榜的考生,經過深入分析
後,發現這些萬年考生都有屬於自己的
獨特罩門卻無法有效的去處理改善。

有一次筆者參加台北捷運的口試出來,
遇到一位政大法律系畢業的高材生,我
們彼此交流了一下,知道對方的筆試分
數,我發現很奇怪,他居然筆試分數比
我還低,等於是吊車尾進口試資格名單
,當然我們知道有口試的考試通常都不
會太公平,有的考生明明筆試分數比平
均分數高很多,但在口試時卻被刷下來
,這種考生會覺得很不公平,因為實際
上口試還真的不俱備鑑別是否符合工作
要求的信效度,除了健康檢查或上機考
式是真的比較科學與公平外,口試感覺
就像是錄取單位的選妃大會,因為大家
想想看,怎麼可能因為五分鐘的答辯就
知道這個人適不適合這個工作呢?
所有會來參加考試且願意交報名費的人
,不可能在口試時被問到說「你以後會
認真工作嗎?對這份工作有期待與理想嗎
?」這種問題時,回答「其實我不是很想
做這種工作,我只是暫時走投無路,隨
便考個國營事業糊口飯吃」或是「我認
為這份工作沒有什麼發展性」這種心裡
的實話,每個考生一定都說自己準備充
份,對這份工作很有憧憬,會認真完成
主管交辨的任務,然後肢體測試搬消防
器材也會特別靈活與熟練(當然捷運口
試就是測試將滅火器從乙地搬到甲地,
但請問這與適不適合當捷運的司機員
有什麼關係,當然我們不能說完全不
相關,但實際上這種正常人都做得到
的動作,到底在口試場合中可以測到
什麼?

所以其實所有考生都應該發起國家考
試禁止口試的要求,因為公家機關私
相授受與近親繁殖的現像非常明顯,
國營事業如台電、中油、台水、郵局
都有口試,其實這就是一種非常不公
平的考試現像。

招考簡章上會寫不歧視性別與年齡,
但實際上口試時就會因為性別與年齡
將考生刷下來,於是我們就會想,那
你乾脆就說你不要某種性別或年紀太
大的職員,這樣才不會浪費考生的報
名費還有多年準備的時間與心血,從
這個角度來看,考生應該也要要求考
試院公佈性別與年齡是否在各國營事
業造成錄取歧視的研究報名,例如可
能明明一個女生的筆試分數很高,卻
在台電的面試考試時被刷下來,這樣
就會讓人不得不懷疑,口試背後是有
問題的。

而如果考生事先知道這種可能會不公
平的考試,那可能遭受歧視的考生就
要好好考慮,是否還要再參加可能被
無端刷下來的考試了。

而這種考試上的鑑別度問題與考試
不同考法的背後,都會衍生出考生
在準備不同性質考試上的盲點。

以下列舉數個重要的,因考生人格特
質而忽略的考試盲點。

①文科專長與理科專長的劃分是有問
題的。

就以筆者看到的這位政大法律系畢業生為
例,能考上政大法律的考生程度不會太差
,通常也被認為是很會背的人,但奇怪的
是他卻說他在背捷運相關的一些資訊與知
識時卻很苦手,我一方面會覺得奇怪說怎
麼政大法律畢業的人會來考捷運司機員,
一方面也發現原來所謂會背的人,並不是
所有可以死背的資料都很會背,這有兩種
可能,一種是其實他還是很會背,只是他
自己自認文科強,理科弱,於是在把捷運
當理科的角度來看時,就讓自己背的能力
弱化了,而這也是很多考生自毀長城的地
方,明明可以考高考也有實力考高考,但
就是認為自己程度不高於是只會準備可能
還更難考的普考或初考。另一種原因是其
實他也不是很會背誦的學生,只是因為對
法律比較有興趣,因此準備的效果比較好
,於是我們會發現,文科與理科的劃分某
種程度有必要,但同時也是一種自我限制
的觀念,考生在準備不擅長的考試時,最
好不要有自我制約的限制性信念,要有一
種不管是文科或理科我都能準備的很好的
信心,這樣準備下來才會順利踏實。

②申論與選擇題的鑑別問題

筆者以前遇到一個考生,字寫得很漂亮又
整齊,講話也很有邏輯,但奇怪的是,他
說他每次寫申論型的考試都寫不好,於是
不斷名落孫山,後來經過我仔細幫他檢視
與分析後,發現他有一個致命的盲點,那就
是---他的人格特質不會唬爛也不敢唬爛。

通常女性考生比較容易陷入這種盲點之間
,因為女生的道德水準通常比男生高,如
果不是自己真正看過或觀察到的事實,不
會信口開河隨便劃虎爛,但是男生就不同
了,男生的無恥與嘴炮能力是相對於女性
高的,於是這些男生在考場上如果不會寫
就會開始唬爛的剎有其事,如果邏輯對還
真的會讓閱卷委員覺得有道理。而不敢唬
爛且平常正直知道什麼才說什麼的考生,
在這方面就很吃虧。

「我如果遇到申論題的題目看不懂或不
會寫,我就真的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可是你不是明明知道這是考試,本來
就會有看不懂題目的可能性呀,難道你
連硬寫些什麼填滿版面與字數應付一下
都做不到嗎?」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沒辦法說
謊耶,或是說,我在我知道的部份我可
以寫得很詳細很有邏輯,且字又漂亮版
面又整齊,但是只要是遇到我沒接觸
過的題目,我就會慌在原地寫不出東西
來。」

我那時就在想,這個考生也真是奇葩,
直到我日後遇到更多的奇葩,我這才發
現,原來每個人都是奇葩,只是剛好有
的人的奇葩點讓這個人考的上,而落榜
考生的奇葩點讓這些考生考不上。

還有一種很怪的,就是有的考生實力也
強也會唬爛,但是一旦遇到考試就會肚
子痛或身體臨時出問題,而這點就讓我
懷疑有時候功名利碌是天註定,或是這
個當事人的命運與因果讓此人不得在公
職其門而入,當然這種情況就比較特殊
,但每個考生其實也該思考的是,如果
每次考試都剛好有奇怪的事情發生,那
麼是否一定要走這條路或設考試的停損
點,就是應該要去考慮的事。

③自己認為的細心與精熟程度是與別
人有個別差異的。

我在小時候到大學的期中期未考發現一個
現像,那就是說自己沒有準備且沒準備好
的同學,往往考的比一般同學還好,一開
始我以為是這同學謙虛或藏招,或是故意
示弱,但後來發現其實是這個同學自己認
為的準備標準,比一般同學高很多,通常
這種同學平常上課時就很認真聽講,而在
期中期未考時可能讀的就比較不充份,因
此他會覺得自己準備的不好,但其實他的
實力在平常就有累積了,而他也確實沒有
說謊,考試前一天可能真的都沒有讀完,
但他的沒有讀完與一般同學的沒有準備是
天差地遠,而這也是為何有的考生準備一
年就考上國考,有的考生準備了十年卻還
是差很多分,背後就有這種因素存在。

而細心與自我要求的嚴謹程度往往也是
最大盲點之所在,有的考生生性大而化
之,這種人的長處是很會唬爛但卻不細
心,這種考生應付鑑別度不高的考試是
可以的,但面對強敵環伺一分就差數十
名的考試就會出問題,初考因為都是出
選擇題且高中畢業就能考,因此需要細
心的程度比高普考還高,這也是為什麼
很多唬爛型的考生覺得高考比初考還好
考的原因,不過我這樣說並不是說高考
會唬爛就好,而是說高考的鑑別度有著
兩段式的差異,例如如果你實力堅強
又細心又會唬爛,那你在高考的分數
會很高,此時高考的鑑別度是很好的
,但是如果你只會唬爛又不細心又不
嚴謹,那麼分數也可能會落在高考的
及格邊緣,也就是說,因為申論題型
的分數給分太高且有閱卷主觀加上準
備資料多,都讓高考在上榜邊緣的鑑
別度顯得很不精確。

而對於這種唬爛型的考生,最該去強
化的就是細心與嚴謹的能力,而這種
能力又與唬爛人的人格特質是相反的
,因此到後來,其實每個考生最大的
敵人都是自己,郵局考試連續好多年
博士生都沒有考上,背後其實也都有
這樣的因素在作用著,當然一方面可
能也是這些博士生沒有很認真考,但
最大的可能還是,短期作戰的專業考
試跟長期培養下來的通識與研究能力
,相關性其實不大。

④讀書準備特性的不同

有的人是慢郎中,讀書讀得很慢,但
同時也忘得很慢,有的人是急驚風,
速讀能力很強但忘的也快,我在小學
就發現班上同學有這兩種不同的讀書
特性,然後讀書慢的人通常在大型考
試考的比較好,而讀書快的人在隨堂
測驗的表現比較好,而這也是為什麼
聯考的時候,平常期中或隨堂考試考
的好的同學,有時表現卻比平常考試
成績差的人還差,聯考與國考都是一
種大型與長期準備型的考試,其需要
的記憶方式與讀書特性其實都不一樣
,尤其大型考試更是要針對題目的練
習與模擬特別下功夫,這都讓很多平
常考試表現良好但其實不適合長期準
備的考生感到很吃力。

而且讀書讀的好與考試考的好是兩
回事,國考與聯考這種大型考試對
於考生如何針對考題來做應變的能
力要求非常高,會考試的考生可以
在實力不夠的情況下就取巧上榜,
或許可以這麼說,上課讀書決定一個
考生實力的下限,但能否上榜的分
數上限決定於考生練習題目的實踐。


筆者在《打造你的超級國考記憶腦
- 露西來了》一書就曾經提到,讀書
有五種層次,「粗細微玄妙」而這
五種層次所需要的讀書特性其實都
不太一樣,不同人格特質的人會讀
出不同的層次,而一般考生通常要
把同一本聖經版教科書讀到五遍以
上,才有辨法把「粗」的層次過渡
到「細」的層次,才知道細部的重
點關鍵字如何在考場上發揮作用,
而大部份準備不充份的考生,其實
上考場時腦袋都是糊糊的,加上沒
有經過瘋狂練習考題的自我測試與
自我驗證就上場,當然是慘敗收場
囉。

而慘敗其實還沒有關係,可怕的是
還不知道自己人格特質帶來的讀
書盲點在哪裡,這才是讓人細思極
恐的地方所在。




2019年10月13日 星期日

準備方法》以題目為導向的國考準備方法才是最接近目標的直線路徑

so1_HgEXg_1200x0.PNG

很多國考生一直抱著錯誤的觀念不改,才導致屢
考屢敗,而關鍵就在於準備的方向與方法一開始
就有嚴重偏差。

簡單來說就是,把重點放在閱讀與理解以及把重
點放在練題目與精熟的差別。

當然閱讀與理解與練習與精熟其實並不是對立的
命題,但是,正因為看起來很像,也好像都對國
考的準備有幫助,於是正因為如此「好是最好的
敵人」,才讓許多考生掉進去這個爬不出來的國
考大坑。

我記得我一開始準備國考時,也是以錯誤的觀念
在面對,而連續數年沒考上的結果,讓我開始思
考,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其實要反省與檢討出自己真正的問題並不容易,
因為人一邊準備國考時其實也持續在進步,有的
人就是靠硬背考上,有的人則是靠練習考古題考
上,有的人是靠真正的理解考上,而當我們反省
檢討的時候,其實我們很難說自己到底是哪一塊
沒有做到。

而這其實就是非常大的盲點,需要質性研究程
度的洞見,才能看出從量化表相上看不出的問
題。

首先自然是國考要讀的資料太多,所以不管是
死背派還是理解派,都發現不管是死背還是理
解,都有一種背不完也理解不完的感覺。

理解派的人認為,只要看懂了,看多了,知道
該專業科目的邏輯,自然不需要死背,但理解
派的人沒有注意到,只靠理解然後卻不去背專
有名詞、人名、數據與關鍵字的考生,閱卷委
員根本不鳥你,考生以自己懂的方式寫出自己
以為理解的白話內容,邏輯當然不會差太多,
但你沒寫出關鍵專有名詞與術語,委員就不可
能給你高分,理解派的考生太天真,以為多看
幾遍搞懂內容在寫什麼就好了,考試的時候遇
到什麼題目自然能迎刃而解。

但實際上真正考上的考生,還是精熟且練習題
目練習的最勤快與最徹底的考生。

不過說是這樣,練習題目要練的徹底,還是有
前提的,那就是有一定的理解,也死記硬背了
夠多的專業術語,這樣練習考題且針對題型的
變化來做組合應變才有效率,練習也才有意義。

很多考生不管是閱讀還是練習,其實都是行屍
走肉,心根本沒有放在上面,但表面上的形式
都有做,於是時間也花在上面了,感覺也很辛
苦的在準備著,但問題就是沒有真正練習到該
練的地方。

這種「明明沒在準備卻以為自己辛苦的在準備
」,是太多考生的盲點。從做筆記的時候其實
就可以看的出來。

很多考生上補習班做筆記下課後根本都沒在看
,下次上課也沒有在複習上次筆記的內容,他
們一方面覺得自己上課有抄筆記就代表有吸收
有理解,另一方面上課抄筆記可以讓自己心安
,以後忘記的時候回來翻筆記就好了。

但就因為這種偷懶取巧的念頭,反而遺忘的
更徹底,古人為什麼常常有許多人可以過目
不忘,因為他們書寫的成本太高了,而在不
能做筆記但內容又很重要的情況下,他們會
以非常專注且認真的精神與態度,在看第一
次的時候就告訴自己不容許忘記。

而現代人剛好相反,筆記愈方便,工具愈
好用,手機愈強大,屬於一個自然人該有的
體能與腦力則嚴重退化了。因為大腦很聰明
很取巧,它知道反正工具會幫它記,自己能
夠快樂沒有記憶的負擔當然是最好啦。

而理解派的問題也就在這裡,他們以為看懂
了,理解了,有觀念了就不需要死背,也不
需要練習,反正題目千變萬化,練習固定形
式的題目不如不要練,以不變應萬變就好了
,說不定不練習才更不會掉入題目的陷阱。

而這當然是禁不起實戰的考驗,自古以來
戰爭多算勝少算不勝,豫則立不豫則癈,
沒練習的考生就想上國考考場,除非是天才,
否則根本不可能上榜,而有的考生也真的以
為自己都沒有怎麼準備卻考上了,其實並不
是這個考生沒有準備,而是他並不會特別去
記得自己學思與無形中潛移默化的過程,
例如本科畢業如公共行政系的考生在說自
己根本沒有準備就考上了,國立優秀科系
的大學生說自己隨便讀一讀就考上了,你
還真的相信啊??
他們要不是一開始就有很好的先備基礎,
要嘛就是平常基本功就很紮實,要嘛就
是明明對自己很嚴苛且自我要求高,所
以明明一天讀二十小時卻覺得自己還不
夠認真,這種人嘴巴說出來的「我沒怎麼
準備就考上了」相信的人恐怕要去醫院驗
一下自己的腦袋。

我們回歸主題,國考一針見血開門見山的
解決方案就是寫出閱卷委員認可且喜歡的
答案,因此與題目、答案無關的努力愈少
愈好,而能針對題目與題目背後的問題意
識來回答出又正確又深入且又多的答案,
才是對上榜最直接有力的方針。

而也因此,為什麼書沒有必要從第一頁
讀到最後一頁,因為不是重點的內容根
本就可以跳過不看,當然這裡指的是第
二次複習的時候就不應該再看不是重點
的部份,而第一次讀因為完全都不懂,
自然是要整個閱覽過一遍。

因此合理且科學的準備方法是
①先看歷屆考古題與補習班出的擬答

②才開始看第一遍的聖經版教科書

③針對歷屆考古題與擬答的重點在聖
  經版教科書下做記號並畫上不同顏
 色的線,同時紀錄自己看過幾次以
  以同樣的題目與重點考過幾次,這
 可以讓自己以後執行一本書主義時
 只針對重點與常考的部份來精熟,
  而不浪費不必要的時間從頭翻到尾。

④筆記時只記會考與常考的關鍵概念
  、專業術語、人名、數據、專有名
  詞與關鍵字口訣,為求時效與日後
  看得懂,以電腦打字來紀錄會比較
  有效能,而且各專有名詞與法條的
  、判例、參考資料的關係可以透過
  超連結的方式來建立,這對以後整
 體觀念的建構與複習效果會非常好。

④在執行以上的一本書精熟方案約
   七遍到十遍,且做好了重點超連
  結筆記,就可以拿筆出來開
  始針對考古題做模擬實戰練習。

⑤不管號稱自己理解多少或懂多少,
  都要經過自我實戰模擬的考驗,我記
  得我在考上的那一年有一種非常明顯
  的感覺,那就是我自己在練習考古題
  練到熟透且覺得怎麼考好像考的重點
  都差不多,沒什麼更新的變化可以玩
  時,就發現今年一定可以上榜,就算
  還沒上考場也早就知道自己的實力到
  哪裡了,有趣的地方是,同樣的考古
  題,同樣的重點,沒準備好時與準備
  好了時,看與練習的感覺是完全不一
  樣的,而考古題練到最高境界其實連
  未來可能怎麼出新的題型與變化,都
  有可以預知的能力,當然這裡的預知
 不是指未卜先知,而是在一個完全熟
  透該科題目與重點邏輯架構的前提下
  不管題目怎麼變化,都是萬變不離其
  宗愈變愈相同,這種感覺就像是當你
  熟透了九九乘法的結構,題目再怎麼
  做加減的變化,你都不會覺得它真的
  有在做什麼變化。

  一言以蔽之,你就是熟到了覺得自己
  好像什麼都不用刻意去做,自然就膝
  反射就回答出來的境界。

這也是為什麼考上的考生很難給還沒考
上的考生建議,因為當初理解的順序與
邏輯,都己經內化成為了一種直覺與反
射,當一個人把一件事當成理所當然的
時候,他會對你問的問題感到不解,他
會覺得啊不就本來就應該是這樣嗎?為
什麼還需要問這種很基本的問題,但他
其實己經忘記,他當初在學這些「基本」
的概念時,也是花了很多心思的。

而我們把這個人這樣的境界回頭去解構
,就可以找出每一個建構這種境界的環
節,然後針對這些必要與充份的環節全
力去準備,省略與這些環節無關的所有
努力,才能集中火力達到最精熟最能回
答與應變各種題目變化的焦點上,所以
,考生特別要注意以下觀念且要徹底執
行。

①再也不要做以後自己不會看的筆記

②再也不要把一本書從第一頁看到最
  後一頁。

③筆記的重點至少要複習三十遍,複
   習到精熟熟透如膝反射,才有上考
   場面對不同題型變化的實力,而且
   子彈一定要夠多,因為上考場絕對
   會失常,絕對會忘記,而忘記了一
   半還有一半的子彈,且這些剩下的
   子彈還是別人的二倍以上時,才代
   表俱備考上的實力。

③歷屆考古題至少都要練習擬答三遍
  以上,而且都要親自手寫過,知道
  什麼時候該空格,一行要寫幾個字
  ,一題要寫幾行,什麼時候使用不
   同的寫法,不同考科需要什麼不同
  的行文架構,版面整齊綱舉目張都是
  基本功,遇到偏冷新難的題目時有什
  麼可以應變的套路與公式,如何最大
  化自己的優勢,最小化並掩飾自己的
  不足,如何轉移閱卷委員的注意力來
  達到調虎離山的效果等等,這些關鍵
  概念在《打造你的國考記憶腦--露西
  來了》一書中都有教,還把每一段起
 承轉合該寫什麼轉折詞與助語詞的公
 式都告訴你了,不過有了公式與套路
 還是要自己真的練習再練習,才能真
 正發揮這些公式與申論字典的效果。

其實考生準備到最後一個月通常會發
現,自己太晚練題目了,讀了那麼多
書發現一看到題目根本都寫不出來,
這才明白,寫題目與閱讀理解的腦
袋,根本不是同一顆啊。

考生一直在加強那個上考場時派不上用
場的腦袋,根本是在惡搞自己,因為人
的大腦思維邏輯其實是非常線性且僵化
的,當遇到題目時要重新組織出原先存
放在大腦以為自己己經理解的這些資訊
,其實等於是重新建構一個邏輯了,因
此練習題目的背後就是在練習建構各種
不同思維線且能對症下藥針對題目回答
的邏輯,可沒有一開始自己以為想當然
爾的那麼簡單唷。


2019年10月7日 星期一

《申論技巧》如果我自己是出題委員與閱卷委員

索引.jpeg
針對申論的寫法,其實有不少流派,有的主
張寫重點就好,是否文筆優美不重要,因為
考試時間緊迫,也沒有太多時間讓考生想太
久文章如何舖陳,有的則主張一定要綱舉目
張,至少要有一定的表面效度且符合該科的
格式慣例,這樣寫出來的「重點」,閱卷委
員才「看得懂」或「想看懂」。

就如同理解重要還是背誦重要,也一直在國
考界有兩派的主張。

不過口訣王筆者覺得,其實最關鍵的判斷點
其實是你自己,應該是要由你自己來想像自
己是出題委員與閱卷委員的話,你會怎麼出
怎麼改,然後你自然會明白什麼時候要寫重
點就好,以及什麼時候一定要照格式與架構
來寫,才可以把分數最大化。

考試其實就像是男生追求女生一樣,男生不
能只是想我辛苦的付出女生就一定要接受,
而是反過來想,如果我是女生,我會不會接
受自己目前這個條件下男生的追求。

舉例來說,有的男生覺得自己幫女生做事,
很勤勞的為女生迎來送往,送女生東西,請
女生吃飯,不斷的討好女生,女生就應該喜
歡他。

但從女生的角度看來,男生幫女生做事或討
好女生,反而會是一種自貶身價的動作,因
為如果男生這麼好,男生很有自信,怎麼還
需要透過刻意的討好來追求我呢,於是許多
男生覺得對追求有利的行為,反而是女生不
想理男生的原因。

於是我們再深入分析,男生在什麼情況下做
的行為才會得到女生的芳心呢? 當然是女生
希望男生做的行為,而不是男生覺得男生自
己認為對女生好的行為,大家有看出這兩者
微妙的差異嗎?

一句話可以精準的表示出其中差別

「人帥真好,人醜性騷擾」

意思就是說,要在一開始女生對這個男生基
本印象良好的情況下,男生做的行為才會對
女生有意義,也才比較會被女生接受,否則
再怎麼勤勞或討好,沒有真正命中女生在意
的點,那麼只會是徒勞無功,事倍功半。

比如說一般男生互相能接受的三階段基本上
會是如下:

①第一階段至少要看得順眼
因為如果實在太醜,那麼就算這個人文武全才
那麼對感情似乎也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我們
會把很有才華的人當朋友,但很有才華卻在性
別魅力上不合格,我們其實並不會想跟這個人
有進一步的交往,除非這個人才華高到能不斷
解決我們的問題例如救了妳老爸一命之類的,
否則他或她再怎麼聰明有才,跟我們也沒什麼
關係。

②第二階段看麵包
所謂貧賤夫妻百世哀,一個人如果先天失調那
麼就要透過後天的努力來彌補,有的男生看起
來不起眼,但是有男子漢的魄力或是有錢,其
實也是可以透過經濟能力來打動女孩子的芳心
,因為錢是男人的膽,有些事原來不敢做,有
錢就會敢做,倒不是說暴發戶土豪就能追得到
女生,而是許多追求的手段透過金錢才能有最
好的效果,某種程度來說,男女的關係背後也
有經濟學上的供需平衡,例如郎才女貌,就是
以男生的才華抵換女生的容顏,而有的漂亮的
女生沒有氣質因此欣賞有氣質的男生,或是有
的女生有戀父情結,都會構成不一樣的交換條
件,因此男生就必需透過各種方法與手段來達
到專屬於當事者想要的特定條件,自然就能讓
這個感情交易能夠成立,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
浪漫的純純的愛情,但背後其實往往是雙方經
過精密算計後取得平衡的結果。

③第三階段看個性
看得順眼,也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還不代表這
兩個人相處可以長久,任何條件經過時間的洗
禮後都會邊際效用遞減,一開始看很順眼的臉
,會因為相處久了發現是公主病而覺得厭倦,
一開始覺得很棒的富翁男朋友,久了就覺得是
充滿金錢俗不可耐的土豪暴發戶,久而久之雙
方就會開始同床異夢,愛情的本質某種程度是
種族之神的騙局,當兩人在一起生小孩過了十
八個月,通常就會看到愛情的盡頭,因為荷爾
都分泌完了,那種愛情的迷醉與激情,也就歸
於沉寂。於是乎最後能讓雙方在一起的還是在
個性,這也是為什麼夫妻最好是在友情相知的
基礎上建構愛情,會是比較保險的關係,否則
當愛情的麻醉藥退去,雙方才發現自己根本不
了解對方,個性與價值觀差異又太大,通常離
婚會是免不了的結果,而這種現像在這個時代
更是明顯。

其實以上三者彼此之間也是一種互相補充的關
係,個性不好沒關係,給錢就好,有的老婆已
經不在乎老公沒有情調不浪漫了,只要按時按
月把錢交到老娘手上,你個性再怎麼差都沒關
係,反正不要跟老公一直相處就好了,有的夫
妻則是經濟可能不好,但看得順眼且個性相契
,那一起安貧樂道也是很好的伴侶。

好,那如果男女彼此契合的要素如上,考生與
閱卷委員的契合一樣可以看到同樣的邏輯。

①至少要先看的順眼
所以說為什麼申論的格式最好要正確,因為
如果你看起來讓人覺得不順眼,除非你很有
錢或個性與才華超好,人家才會願意重新看
得上你。對於閱卷委員而言,格式正確,綱
舉目張,字寫得整齊美觀就是第一道門檻,
能夠通過第一道門檻的考生當然就可以得到
委員不錯的印象分數。

②要有錢
我認為這裡的有錢就是指量化上足夠多的關
鍵字重點,為什麼申論題有的考生居然能夠
拿滿分,那就是因為這個考生把這個題目該
出現的關鍵字重點全部都寫出來了,而且還
超量,有的考生很天真,以為有寫到自己認
為的重點就可以得高分,其實在閱卷委員的
心中,重點不只有從簡單到難的層次,而且
還是愈多愈好,所以考生不只要能回答到問
題想問的答案,連補充以及更進一步的解決
方案與其他重要參考資料,也都寫出來才
能最佳化並最大化分數,有的考生字窵得醜
,然後也沒有綱舉目張照格式,但一樣拿高
分,就是因為他有錢,他有滿到爆出來的關
鍵字重點給閱卷委員感覺很強,於是就不在
乎他格式與架構上的缺點,但其他人可能誤
以為他這樣寫才是對的,但又寫不出同樣紮
實的重點,這就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其實這
也是很多上榜考生經驗談的盲點,有的考生
莫明其妙考上,就以為自己的方法別人也能
用,但其實就如同這個有內容但格式不講
究的考生,不是每個考生都能寫出內容紮
實的文章,而不知情的後輩卻以為原來申
論不重視格式只要寫重點就好,那就是犯
下了大錯。

③看個性
「王八看綠豆,看對眼才重要」
你以為的重點不是重點,委員認為的重點才
是重點,正如同你認為自己帥就好,但人家
偏偏是個重才華勝於臉蛋的人,那你再怎麼
帥都跟人家沒關係。
其實這就是比較專家領域的部份了,考生要
讓委員覺得你與他個性相合,觀念相契,那
麼當然是要用他聽得懂也喜歡看的語言與專
業術語跟他溝通,而不是以你自認為看得懂
寫得好又專業但委員不願意接受的方式來
圖強迫委員給你好的分數,而個性這種東西
是很抽象的,有時候沒有明確的邏輯,例如
國文的作文申論寫法與法科的申論寫法其實
不同,法科的申論寫法與社會科的申論寫法
其實重視的點也不完全相同,就連同是社會
科學的社會學與行政學,申論的寫法一樣會
有自己這科多年的閱卷與給分慣例,必需從
歷屆考古題擬答中歸納分析出屬於該科的潛
規則與慣例,有的科目則是因為教授本身背
景的不同,給分也就自然有寬嚴不一的標準。

例如心理學其實是理科教授改的,所以改
法與標準與社會科學的教授或法科教授
不一樣,而理科的醫生教授是學霸,自然
分數不會給得太漂亮,而很多考生以為心
理學看起來很有趣很人性化很「社會」化
,就以準備社會科學的方式來準備,最後
卻發現問的都是一些生理刺激的理科問題
,當然是考試現場大崩潰啊。

因此綜上所述,考生應該要有一種從出題委員
與閱卷委員的角度出發來回頭檢視自己準備方
法的能力,否則你一直認真辛苦的準備委員不
想看也不想關切的部份,那不是很白痴嗎?

不過,沒有錯,多數的考生就是那麼白痴

有的考生只知道自己埋頭苦讀,買了一堆
書然後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最後分數
很低,明明很辛苦也很努力啊,而這就跟
那個一直追不到女生還怪女生沒長眼的男
生一樣,根本方向與重點都搞錯,難怪一
直失敗啊。

其實從男女的角度回頭看一個考生怎麼準
備考試,你就應該要知道為什麼一本書主
義,考古題主義,狂練狂寫自我測試主義
很重要的原因,因為這些主義都是針對閱卷
委員的角度回過頭來檢視的方法,當然會是
最有效也最能讓委員青睞的重點啊!!


在《露西來了》一書中,筆者也有針對閱卷委
員與出題委員的心理來分析考生應該如何應對
的方案,值得細細品味參考唷。

1556204322798.jpg



2019年9月29日 星期日

《申論技巧》如何抓最新考題方向與申論寫法

67444484_1559989404138369_5357776761784369152_n.jpg
一個人要怎麼做事情事半功倍呢?
當然就是吸收經驗然後歸納原則,接著建構
公式然後按表操課,這樣的做事方針才會是
科學又有效且針對自身特性而因地制宜。

而今天口訣王筆者就要來跟大家分享關於抓
考題方向的心法與申論寫法,請注意聽來,而
大家在閱讀我寫的文章的過程中其實也應該俱
備獨立思考與批判能力,不要我寫什麼你都認
為是對的,而是將我的說法拿去與其他專家或
大師的說法比對,或是與你的經驗法則比對,
能夠相容或能彼此呼應的才是有說服力且能真
心相信的,否則讀者自己沒有經過一個思辯的
過程來聽某一種說法,其實自己的潛意識也不
相信,長久下來等於是沒有任何作用實際在心
裡發生。

口訣王作者群從歷屆考古題的分析與歸納發現
,題目的方向有以下趨勢,而這裡要特別提醒
大家的是,不同科目的題目背後有其特定歷史
演變的脈絡,不是每一科都有同樣的發展趨勢
,合先敘明。


①該科的題目會與最新的時事與議題結合
以刑法來說,這幾年出了很多正當防衛的考題
,而大家如果細心觀察會發現,題目的情境大
部份就是當年度發生的刑案,例如有海軍陸戰
隊出身的先生與有身孕的老婆回家遇到小偷,
先生怕小偷攻擊老婆,於是將小偷勒住,最後
不小心把小偷勒死了。這個新聞就成了當年度
最好也最適合發展爭點的刑法題目,而我們從
這個題目也可以分析出為什麼這樣的新聞容易
成為當年的題目
●因為從新聞出,大家會覺得出題老師跟得上
時代,而不是照本宣科老套重彈。
其實現在的出題老師都有一種困擾,那就是覺
得題目愈來愈難出,他們一方面害怕出考古題
會被說不用心,一方面也害怕題目出的太新太
偏會被訐譙,也讓改的人很難改,因為新的題
目通常沒有一個共同沒有爭議的答案與標準,
如果不是大老,恐怕出一些又新又冷的題目會
造成閱卷委員之間也產生內閧。(當然,有內
閧或見解歧異或亂改也不會跟考生承認的,
所以考生永遠只能查說分數有沒有加錯,沒
辦法查說到底自己的考卷是不是被亂改。)


②同樣的考古題重點,以不同的事件來考驗
  考生的精熟程度。
例如公共政策很重要的核心概念就是所謂的
治理、審議、民主行政、公私協力等等,而
怎麼測驗出考生對以上重點概念的理解與掌
握呢?就會從新聞中找出可以測驗出這些考
古題重點的事件上出,於是大家會發現,奇
怪怎麼關於核四或公投的題目怎麼常常出啊
,而且出的問法會針對重點的不同而跟著變
化,而核四與公投這種題目與各種公共政策
的執行困難與核心原則幾乎都涉及到,因此
可以說是一種萬用考古題,反過來看,如果
考生能掌握這種萬用考古題各種角度配合各
種重點的解釋,幾乎可以說只要懂得解這一
題,其他題目都同樣可以找出解題的脈絡,
例如核四議題可以拿來說明鄰避議題的處理
原則與方針,也可以拿來說明公投的目的與
宗旨,也可以拿來作為「治理」的試金石,
也可以作為「跨域治理」的對像,也可以從
第一代到第三代的政策執行風格來一一檢驗
是否可以套用在這種高度見仁見智的議題上。


③有爭議,見仁見智的題目
民法、刑法等法科的題目最喜歡出爭點多且
見仁見智的題目,以先生勒死小偷的刑事案
件為例,就非常符合「見仁見智」這個標準
,因為從見仁的角度來看,先生勒死小偷似
乎是防衛過當,違反比例原則而不夠仁慈,
而從見智的角度則認為先生不能冒孕婦被
害的危險而預先防衛,就算是防衛過當也
應該減刑或免刑。而不管是見仁或見智,
考生都要援引法條與實務判例來為自己的
見解作出說明,而儘管如此,並不是說見
仁見智的題目就沒有標準答案,其實還是
有標準答案的,不是說因為見仁見智考生
就可以照自己認為的亂寫,這其實也是一
個陷阱,題目讓考生覺得有見仁見智的空
間,但其實還是想要看標準答案,這時候
考生就需要非常好的申論與語言學潤飾技
巧,讓委員覺得你有寫到標準答案,但其
實你並沒有定見。於是這裡又出現一個標
準的申論結構式寫法,那就是不管遇到什
麼題目,都要舉出兩種以上相反的立場來
做正反合的辨證,通常看起來會是各打五
十大板後整合出圓融方案的寫法,寫出甲
說乙說可以讓委員覺得你很了解各種見解
歧異的觀點,這樣不管你最後選擇哪一說
,考官都會認為你還是有點程度,而當然
最好的寫法是寫出標準答案,但一般考生
通常不具備寫出標準完整答案的能力,只
能透過修詞學還有大量舉例關鍵字來做關
鍵字量化的彌補加分。

這幾年從政治學,行政學或其他社會科學
都出現一種共同的趨勢與現像,也就是所謂
的「第三條路線」。

在政治學中,有左派與右派的見仁見智,因
此答案往往是非左也非右的新左派或新右派
論述,或者是新中間主義這種看起來好像很
新但其實換湯不換藥的論述。

在管理學中也一樣有見仁見智的x理論與
y理論,然後題目通常是用來套出考生寫
出x理論與Y理論都不行的新中間主義,而
這個新的理論在這幾年也都長得很像,例如
前些年講權變主義,後來講生態主義,最近
這幾年講民主管理、轉換式領導、都是一種
給人既不威權但也不給部屬過度自由的所
謂「民主」「溝通」「協商」風格。

在公共政策中則是有第一代的由上而下管理
到第二代的由下而上管理再到第三代的由中
而上下管理,跟其他科一樣,都在玩見仁見
智的老把戲,考生有時看到這種題目會有一
種事先就看到劇情結果的感覺,其實考的上
的考生看到題目就是這種感覺,因為題目看
到爛了就會發現怎麼考就是這樣,萬變不離
其宗,愈變愈相同。


④社會科學的題目往往會跟著最新研究方法
的方向走

考生必需有一個認知,那就是改你考卷的人主
要來自各大學的教授,而且通常是大老級的教
授,不過這幾年閱卷委員換成新教授比較多,
因為改考卷很累錢又賺不多,大老們也不再稀
罕透過出題目來建立自己的學術勢力,於是年
輕教授出題與閱卷的機率變高了,大家也就發
現這幾年的題目愈來愈活而且很跟得上時代,
而也因此,研究方法論的題目非常容易成為新
的考題,例如政治學有好幾年都出民意調查的
題目,因為那幾年量化研究與民意調查的新方
法不斷推陳出新,例如滾動式民調、出口民調
等等,於是題目也就會朝向可以問出考生研究
方法程度的題目來邁進了。

其實筆者也建議各位考生平常沒事多讀一些關
於研究方法的書或背一些關於研究方法的專有
名詞,因為這可以製造出好像自己很懂很專業
的表面效度,再搭配文言文模擬兩可的特性,
往往可以唬過閱卷委員,因為委員改題目的時
間很短,他其實沒有時間慢慢分析你的考卷的
行文邏輯與細節,很可能他根本看不懂你在寫
什麼碗羔,但因為你寫出了很有包容性與多重
解釋性的專有名詞,例如「依法行政」或「
多重變異數分析」他就很容易以為你懂,只是
你時間不夠寫不完整,此外多寫一些研究方法
論的專有名詞還有一種好處,那就是增加你
與教授之間的親密感,大家要知道,教授平
常在學校就是要指導研究生作研究,因此
對於研究方法論非常熟悉且重視,今天雖
然考生不是他的學生,但卻能寫出比他的
研究生看起來還厲害的研究方法論觀點,
那他不給你加分要給誰加分,而且研究方
法論通常是該考科學術基礎的前提,有了
研究方法論背書的理論,當然很有說服力


而近年來,研究方法論有從量化研究轉
向質化研究的趨勢,所以大家也會發現
,行政學、管理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
,都開始走向後實證主義路線,簡單來
說就是量化研究往質化研究的轉向,因
此社會學科的題目會開始大量出現田
野調查、民意調查、問卷調查,電話
訪談、德懷術、質性研究、審議式民
調等等質性研究方向的專有名詞,因
為量化的題目出到厭了,而且沒辦法
製造出新的話題與關注度,自然就將
焦點轉向質化研究或質化與量化的綜
合研究了。

此外有些大學教授不只會在高普考
出題目,也會在研究所考試出題目,
許多考生就會去研究各大學的研究
所題目來猜當年度的高普考題目,
往往也有不錯的命中率,因為當
你知道研究所的題目後你可以猜
的方向變得很集中,要嘛是猜跟
研究所考試一樣性質的題目,要
嘛就是剛好相反的題目,有的教
授害怕自己出在研究所的題目被
考生拿來猜題而刻意反向操作,
這時考生也反向操作的話就有機
會剛好負負得正猜到這個教授的
考古題題目。


⑤真正把書讀通的考生,其實也不用猜題
其實要透過猜題才能考生的考生,通常實
力都不怎麼樣,因為真正有實力的考生遇
到什麼題目都能馬上寫出完整且舉一反三
的申論,而且還能保證關鍵字數量的飽滿
與充實,主要是因為如果透過猜題來準備
往往會見樹不見林,表示沒有把科目中各
種重點之間的協調關係搞清楚,申論題往
往出的題目有個特性叫做一葉知秋,出題
委員可以從一個題目測出不同實力考生的
程度就是因為不同程度的考生遇到同樣的
題目可以有不同的詮釋與寫法,而能夠讓
不同程度考生寫出不同程度申論的題目就
是好的題目,也因此申論題目的背後有
種後設的架構,大部份都是一種開放性強
且需要許多關鍵專有名詞才能解釋得完整
清楚且充實的題目,而考生有了這樣的先
備認知之後,就要懂得一看到題目就有能
唬爛的綱舉目張的結構心理準備,反過來
的解釋就是說,一個只能問出一種重點的
題目通常不會是好題目,而能問出多重原
理原則精神重點的題目往往答案也跟著呼
之欲出,就口訣王筆者多年的經驗發現,
往往題目背後都有建立從簡答到深答的
層次架構,也因此答案的預設框架也往
往有著從原理原則到具體實務解決法條
與方法工具的佈置公式。

這種感覺就像是,你準備了很多種武器
與子彈,而你不曉得會碰上什麼樣的戰
爭型態,但往往閱卷委員就是要你把你
身上所有的武器在這場戰役中都使用出
來,於是也就預設了戰役的格局與架構
了,話說回來,有時還真的有白目的出
題委員出一些根本沒人看得懂的題目,
這時候最安全的作法就是先找出該科
的原理原則,然後再從字面上去推敲
出可能的猜題方向,就算沒有寫到精
準,也能矇到邊,因為,原理原則就
是一種散彈槍,亂槍打鳥的命中率比
手槍高太多了,而反正這種題目其他
人也不會寫,你就大膽的從原理原則
的方向來綱舉目張唬爛,往往可以拿
到不錯的筆墨分數。

⑥沒怎麼準備也要有上場賭注猜題的自信

對了,還有一點考生很容易犯的錯誤
要特別注意,那就是看到題目不管是
難的題目與簡單的題目,都要把自己
知道的所有的從簡單到難的關鍵字都
寫出來,有的考生只寫難的關鍵字,
以為委員會看得懂,然後以為這樣高
來高去的可以得到委員的青睞而拿高
分,但這種寫法會造成基本分沒拿到
而只拿高等分,考生千萬不能以為自
己沒寫的委員會舉重以明輕,以為寫
出難的就代表委員一定知道你簡單的
也會,沒有這種事,你簡單的到難的
都要寫,委員才好改,因為他們也有
一個改題目的公式與標準,而只看高
深題目卻不重視簡單考古題的考生,
就會因此聰明反被聰明誤,然後被
一般程度的考生穩穩拿基本分而反
超,這就是得不償失。

而這其實也告訴我們,如果有的
內容對你實在太難,你乾脆就把
時間完全花在簡單且分數分佈平
均的重點上,為了一兩個難度高
的重點而花多倍的時間在上面,
其實投資報酬率是非常低的。

而這其實也是告訴我們,不管
準備到什麼程度其實都可以去
參加考試,因為如果考試其實
很大成份要靠猜題還有閱卷委
員的主觀閱卷來決定最後結果
的話,那我們可以參加樂透來
賭這份幸運又有何不好呢?

沒怎麼準備卻靠猜題與唬爛技
巧而考上的考生,某種程度來
說,才是這場考試中,最大的
贏家,萬年考生最怕菜鳥考生
的強運猜題能力,而這種你怕
我也怕的技巧,當然是要賭大
家一起來賭啊。




















2019年9月24日 星期二

《筆記技巧好書介紹》一定做得到!超強藍筆記憶法

hhkjvzq_460x580.jpg

今天筆者為大家介紹的是這本針對國考
筆記技巧與考試特性而出的一本書:
一定做得到,超強藍筆記憶法。」

為什麼筆者會注意到這本書呢?因為這本
書是日本人為了幫助日本的國考生寫的一
本書,也是日本國考常勝軍補習班推薦的
方法,那為什麼筆者又特別會注意外國人考
試的工具書呢?

因為,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更重要的是,
別國的考試方法與筆記技巧,對我國的考
生往往會有突破盲點的啟發。尤其針對萬
年考生往往自我反省也找不出自己還需要
特別加強的點在哪裡的時候,來自異國不
同觀點的切入角度,往往可以讓萬年考生
打通任督二脈。

而日本,中國大陸,韓國、新加坡、香港
的考生特質,考題題型、重點取向都與我
國非常雷同,筆者曾經到中國大陸的大書
局研究他們的公務員國家考試到底都在考
些什麼內容,發現除了政治思想相關教材
與台灣不太一樣以外,其他行政類的考試
內容與重點幾乎一模一樣,例如他們也有
類似一般行政的考科,名字也叫做行政學
、公共政策與公共管理,而他們的民法與
刑法很多內容還會援用台灣知名教授的觀
點,例如王澤鑑老師的民法在對岸就有很
多書藉都有提到,因此我們會發現一件事
,那就是「英雄所見略同」,一本書的內
容的重點會是什麼,為什麼會成為考試重
點,其實在東亞國家都差不多,有了這個
認知就會發現,其實東亞國家的讀書與考
試方法都對我們有用,因為大家抓重點的
思維都是一樣的。

不夠如果是歐美國家的話,他們的考題
通常比較活,他們更重視思維邏輯的過
程而不重死背,因此歐美國家的重要國
考題目往往題目很活但答案較沒有限制
,但也因為不考八股文也不要求死背,
於是閱卷委員的改法更自由心證了,這
樣推論下來其實可能更不公平,因此東
亞國家的國考雖然被認為是填鴨式的教
育,考試也非常重視死背一些關鍵字與
專有名詞,但是老實說這樣才會是比較
公平的考試,嚴謹度與鑑別度也會高一
些,畢竟國家要找的公務員基礎特質就
是老實、耐操耐煩,思想太奔放太天馬
行空的人,恐怕也不太適合公務員平實
而枯燥的人生。

以下我們來說明這本書的重點並做書評,
期望給各位考生讀者有意義且重大的啟發。

藍筆記憶法背後是有關於考試特性的心理
學基礎的,作者是日本有名的早稻田補習
班負責人 相川秀希Hideki Aikawa

他在輔導很多同學考上東京大學與日本司法特
考的經驗後發現,寫,瘋狂的寫,才是考上重
要考試最重要的環節。

當然這個觀點還有待我們去審視,不過他也
確實點出許多國考生一直忽略的盲點,也是
口訣王筆者群一直不斷提醒考生要注意的地
方,那就是,在國家考試中,「輸出比輸入
至少同樣重要,而且可能還更加重要」

而藍筆記憶法背後的核心概念其實就是圍繞著
這一個核心重點所放射出來的整體邏輯。

首先作者提出做國考筆記時,不同顏色的原
子筆的使用方法。

紅色筆=針對重點
綠色筆=針對容易忘記的地方
藍色筆=針對所有認為該筆記的地方

而為什麼沒有黑色筆與黃色筆或其他顏色的筆
呢,因為作者認為,黑色筆與原來書中的文字
沒有區隔性,所以不採用,黃色字又太淡會看
不清楚,加上太多顏色的筆會讓考生為了換筆
寫字而浪費太多時間,最後就只留下紅藍綠這
三種顏色,而且還是以藍色為主。

而以藍色為主且瘋狂寫大量寫認為該寫就全部
都寫,不是很重要也寫,與一般國考輔考書藉
講的就不太一樣了,而為什麼同樣是準備國家
考試,準備的方法與核心精神卻不同,這裡有
必要為各位考生特別說明一下。

在口訣王筆者所出的「露西來了,超強國考記
憶法」一書中,非常強調就是選對書,讀重點
,記重點,寫重點與練習重點」因為這是針對
大部份考生最有用的準備方法,也是最符合八
十二十法則且最科學的準備方法,大部份的國
考生其實要在二年的時間內記下通常要準備三
到五年的考試資料才能考上的考試,最有效且
科學的方法當然是從考古題來推論考試重點方
向且針對重點來準備,不過這種方法比較接
近行政學中的「滿意決策理論」與「大部掃描
與細部精研的混合理論」

而想要保證百分百一定考上且萬無一失的方法
,則是「理性廣博決策」。但由於理性廣博決
策需要讀的書太多,要精熟的重點也太雜太密
,這其實不是一般智商的考生可以應付的,畢
竟我們一般國考生只是想要考上,並不想花十
年的時間準備然後考狀元或成為這個領域的大
師,因此採取理性廣博準備策略的考試是有限
定的,例如醫學院考試、甲等特考,司法官特
考等萬中選一且對手強大的考試,採取理性廣
博決策才會是比較明智的方法。

不過,人是一種很賤的動物,當我們跟考生說
只要讀重點且精熟重點,就有百分之八十的機
率可以考上,而且不會落入見樹不見林,為了
超難重點分而放棄平實重點分這種中肯的建議
時,考生往往最後的行動就變成隨便讀就好,
只讀重點就好,能偷懶就偷懶,最後還真的
給我只讀重點,然後把凡是認為不是重點的就
完全放棄了,也不去思考可能還有什麼重點是
自己該注意沒注意、以前沒有出但這次考試會
出的方向。

於是本來可以考上的建議變成讓這個考生考不
上的建議。

藍筆記憶法其實就是針對這點來給大家做個警醒。

它的核心概念如下:

① 不針對各科區分筆記,而是不管什麼時
間讀什麼科,全部都使用藍筆在同一本筆
記上書寫,寫完一本就換下一本,各科混
雜在一起也沒有關係。

這個觀點與一般國考生筆記的方法其實是違
背的,通常我們準備國考會針對不同科各做
一本筆記,這樣才方便各科重點的整理且不
會搞混,此外也可以針對考試當天的考試順
序來做為複習的周期,但藍筆記憶法的作者
卻認為,不應該分科而是針對時間序來筆記,
例如早上十點看刑法,就在筆記上寫下日期與
時間,當然還有該科的標題,因為作者認為,
人類在考試時回想筆記內容時,是針對筆記時
當下的時間與環境而同步記憶的,而如果分科
來做筆記時,就沒有辨法依照時間的順序來分
別出詳細的時間流程,這種感覺很像是編年史
與斷代史的差別,編年史不管朝代也不管
各地政權是否分立,而斷代史則會針對某政權
與某王朝來特別記錄該政權的歷史事件,但就
會容易忽略在同一個時間點,其他政權或國家
同時在發生的歷史效應。

藍筆記憶法是更傾向於編年史的概念,並認為考生
在考場上比較容易回憶起來的方式,就是記起當初
自己做筆記時的時間與地點,還有特定的段落,這
其實也是一種五感記憶法的換句話說,認為透過回
歸原初情境的記憶會比透過分科邏輯的記憶更有效


②另一個核心重點就是,寫,拼命寫。

筆者記得我每次準備國家考試到最後階段,尤
其是沒考上的那些年,在離考試剩下一個月時
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太晚練習寫考古題了」。

也就是說,看到題目都有概念,也大概知道要
寫什麼,但一旦真的要詳細回答題目時,就發
現有一半的重點忘記了,此外忘記一半重點就
算了,剩下一半的重點還不太會組織。

考典的作者一直很強調練習每個章節的考題至
少一百題以上,便是他也發現這個考生的重大
盲點。

也就是書其實讀的都差不多,但卻在最後關頭
沒有能力把己經讀進去的重點,以合乎實力的
方式表現出來,對於閱卷委員而言,他永遠
只能看到考生「輸出」且「寫在」考卷上的
內容,他們看不到這名考生其實很有實力也
認真準備超久,但卻寫不出來的內心之聲


藍筆記憶法就是針對這個考生最後的關卡來
矯枉過正的方法,在《露西來了》一書中,筆
者認為考生花在輸出(練習怎麼寫)的時間比例
上,與輸入(閱讀與背誦)的比例,至少要有四
六比的比例,就是因為人類的大腦
「要在說完話的同時,才知道自己明白了什麼
。」

用比較具體的方式來說就是,讀進去的書根本就
不算是真正的理解與記憶,而是寫出來與說出來
的時候,考生才真正的「理解」與「記憶」了。

大部份的人其實都很不懂得大腦真正的特質
與使用方式,我們讀進大腦的東西,其實比
較像是一團泥巴,就是大致有一個形狀也有
一定邏輯的產物,而很多考生就把這團好像
隱約有點形狀的泥巴作為應付考試的準備,
當然最後會是慘敗收場。

輸入到大腦的東西為什麼平常會是這種模
糊不清的爛泥樣呢?因為大腦其實還是對輸
入的東西有保留的,比如說你聽了股市分析
師的說法說哪一個股票會漲,真正要下單時
其實你不敢買,因為你會懷疑股市分析師是
不是在騙你,或是他沒有騙你但你懷疑此時
非彼時,同樣的建議不是每次都有用,我們
大腦天生有一個多疑的機制,它要你這個使
用人,一定要確認多次且曾經付出行動驗
證之後,才會「真正」的「記憶」「定型」
且行動。

而一般考生就是單純的以為只要讀了背了
就叫做記住,考試自然就寫得出來,其實
是太小看了大腦多疑的務實特性了。

為什麼艾賓豪斯的記憶周期理論不斷強調複習
的重要,且複習還要在一定的周期內,就是因
大腦會針對人類的各種記憶做排序與優先權
的設定,愈常複習的資料,大腦才會認為這是
重要的資料,才會幫你記住,而你自已認為重
要但卻不去複習的資料,其實大腦才不鳥你
,你自己認為重要是你自己認為的,你要讓
你的大腦認為重要它才記得住,這就是為什
麼複習是記憶的不二法門,當然如果你的邏
輯很明確且整個融貫到生命的思想脈絡中就
不需要太過刻意的複習,但在還沒真正精熟
一門學問之前,複習這種基本功一定要按表
施工才能成功,此外複習最好是進一退二,
例如看第三章前就要同時複習第一章與第
二章的內容,藍筆記憶法的精神其實也是
一樣,在書寫新的筆記時,就要先複習之
前寫下的筆記至少二個章節,而因為沒有
分科做筆記,進一退二的複習保証複習到
的就是最近二個時序的內容。

③書寫時的大腦與閱讀背誦的大腦,其實是
不一樣的大腦。

為什麼藍筆記憶法鼓勵考生拼命寫瘋狂寫,
除了重點部份要書寫筆記外,不是重點的部
份也要寫呢,因為有以下的原因。

①在書寫的同時,也模仿了作者的筆觸與行文
規則,否則只寫重點,考試的時候不知道要怎
麼將文章組織成看起來與聖經本教科書一樣的
內容,而不斷寫瘋狂寫背後也是在訓練身體的
記憶,要讓身體整個都記住怎麼申論怎麼把重
點詳實明確有邏輯書寫出來的感覺,而不是只
靠認知系統,人的認知系統會受到人格與時空
環境影響而產生很大的浮動,考試的時候不允
許考生受到認知浮動的影響而失常,因此最保
險的方法就是讓身體可以對題目產生直覺式的
膝反射反應,輸出申論時更是如此。

②真正不透過抄寫而能書寫完整且正確,才算
是真的有將考試內容吸收,才算是真正有練習
到,簡單來說就是,最後能靠自己憑空回憶且
寫出來的東西,才算是真正對考試的分數有幫
助的東西,自以為懂,自以為在大腦跑過一次
就算懂,都不過是個人太過自信的臆測與妄想
罷了,而要確保自己最後真的可以輸出大腦中
辛苦讀進去的東西,唯有不斷的寫才能真正練
習並驗證自己「了解」的程度。

而腦袋中的那坨爛泥,才可以因為「寫」的
「輸出」行動,來得到驗證、過濾與考驗,
最後通過這個流程所遺留下來還沒有忘記的
東西,才是真正有進入到腦袋且「成型」的
東西。


萬年考生往往就是差在這最後的一哩路,
尤其該特別注意。

而其實我們如果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就會明
白,金榜題名的考生都一定是經過萬全準備且
練習充份的,而且還是練習到「熟到不行
」的「直覺反射」程度,此外,準備的關
鍵字重點量會是一般考生的二倍至三倍,
因為考場的變數太多,要有實際上考場看
到考題時有忘掉大半或發現記的東西沒辦
法直接使用的心理準備,因此忘了一半還
有一半可用才是一種正確的考試保險心態。

而要知道自己這
一次考試能不能考上,通常在看到考卷的
二分鐘內,審視自己是否可以直覺反射式
的輸出整個邏輯架構與申論細節,就立即
心知肚明了。

各國的考生都是這樣的,這種準備到可以
金榜題目的練習程度與感覺,也都是可以
互相默契且意會的。

希望各位同學也能趕快抓到這種感覺。















2019年9月15日 星期日

《上榜心法》關於考生如何自我反省與自我澄清的技巧。

51637204_1431551196982191_814754333978525696_n.jpg
筆者在《打造國考超級記憶腦-露西來了》一
書中,不斷強調靜心反省與考後檢討的重要性
,何以故,因為人自己的盲點自己最看不清楚
,必需要非常徹底的自我檢討且反省方法正確
,才能找出自己真正的問題所在而對症下藥。


靜心靜坐一直被古今中外的大師們所推祟,尤
其是靈修的派系,一神教與多神教或無神教,
其實都有自己獨特的通靈派系,尤其在馬丁路
德的基督新教宗教改革後,更是肯定每個人都
有獨自與神溝通的能力與管道。



那身為一個考生,到底要怎麼自我反省與檢討
對於金榜題名會有幫助呢?


筆者以下為大家一一說明:
① 首先針對分數最差的考科開始檢討
一般來說,國考競爭激烈,對手都不是省油的
燈,通常總分差一分就代表差了將近八十名,
而也因為競爭激烈,當所有的參賽選手都無所
不用其極之下,考試就不太允許各科之間有太
大的高低分落差,簡單來說就是,大家都會的
你必需要會,大家不會的,你也要會,尤其是
大家不會的,你更是分數要拿的高,才是考取
的保證。



有的考生會認為英文與國文這種科目因為佔分
比例不高,因此就覺得放棄也沒有關係,但是
考取與否的一分差野,往往就決定在於這科可
能被放棄的科目中,因此我們會建議一句話,
「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放棄」,放棄共同
科目的前提是專業科目沒有讀完,最能拿分的
科目沒有先把保險分拿下來,那麼才能說先救
專業科目而放棄共同科目,而如果大家的專業
科目水準都準備的差不多,反而共同科目就變
成決定上榜與否的關鍵了,身為考生,自己就
要拿捏與取捨,而不是人云亦云,採取因他人
條件而設定的他人標準與他人策略。


②寫錯的題目要特別加強

筆者發現,不同的考生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罩
門,有國立大學法律系畢業的學生很不會背書
的,也有理工科畢業的考生很不會計算的,而
這些某方面是弱項卻去聽一般人的意見,然後
去加強自己根本不需加強而忽略自己的弱項所
在,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而不管是申論題或選擇題,同一個人總是會在
同一性質的題目下不斷犯錯,因此錯題筆記是
對重考生而言非常重要的策略,因為從錯題筆
記中才能歸納出自己的弱項以及最需要補強同
時也是自己最不想補強或最難以理解的地方。



③重複死讀書而造成的麻木與厭倦

重考生很容易陷入所謂的死亡螺旋,也就是說
因為認真準備卻一直考不好而對自己沒有信心
,沒有信心就容易討厭這門科目,而愈討厭這
門科目就愈不想準備,最後又回頭証明了自己
能力不夠與沒有信心是應該的。

在這種情況下建議考生就要重新買一本不同作
者寫的參考書,重新以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原先
的科目,才比較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重新發現
以往自己沒看到的盲點,而新書因為是新觀點
,且是不同的作者,讀起來也比較不會厭倦而
愈讀愈麻木,同時也因為不同作者取向的重點
有出入,可以補強舊作者沒講到或沒有補充到
的重點。


④更換更有把握的考科或多投考不同的投考
組合

在現在這個全民公務員時代,先考上比較重
要,不要特別想說要選什麼自己喜歡的職系
與職組,因為首先對於一個沒有公職經驗的
考生,現在所認為的喜歡往往與到時考上時
的喜歡有非常重大的落差,有的考生以為做
行政工作很簡單,實際做的時候就會發現不
管任何性質的工作,都有它的優勢與劣勢,
因此不如先考上進單位,再從自己實際工作
後的經驗中來決定是要內昇還是外考。

而先進單位有個好處,那就是對於佔所謂的
好缺有捷足先登的機會,公務員的工作是一
個頻繁變動職位與工作場所的工作,除非當
事人想定下來不想走。而會開缺讓考生來考
的工作首先大部份都不會是太好的缺,否則
早就被老鳥佔走了,而就算是好缺通常也不
是自己可以選擇的,而且做一年的公務員與
做好幾年的公務員常常想要的還不一樣,筆
者就發現有人喜歡周休二日有人就剛好相反
,有人喜歡文書工作有人反而覺得技術類的
工作才有特定專業而可以不被上司干涉與詰
難,例如台灣一審到三審的法官總數約1500
位,卻要負責一年250萬件左右的訴訟量,
大部份的法官其實都操到不成人形,但很少
補習班會跟考生說,這行不是人幹的,想清
楚你再來,法官待遇雖然不錯,但賺的錢真
的有命花或有時間享受嗎?恐怕要好好的想
一想。而也因為司法界像血汗工廠,考法警
的人比考書記官的人還多,因為法警看起來
與嫌犯坐在下面很小咖,書記官看起來坐在
上面很威風,但業務量與下班後的業務壓力
可是差得多了,很多公職都有這種昇得愈高
做得愈累且暴累加三級的現像,但不是內行
人不會知道。



⑤每天都要做反省自我讀書效能的簡短日記

時間管理的第一原則是「把自己當作第三者
不要做任何事,好好觀察自己一天到底都把
時間浪費在哪裡,久而久之,自然就掌握了
時間管理的奧義。」


其實有時候解決問題的思路也是這樣,不要
去特別思考要怎麼解決問題,而只是冷靜下
來,靜下心來,觀察自己身上到底都發生了
些什麼事,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觀察自己的
出爾反爾與前後矛盾,就會自然發現自己的
問題出在哪裡,也就自然的去解決了,而且
這種解決的途徑還不是有壓力或刻意的,而
是在冷靜下來之後發現有些地方就是怪怪的
,怪到不處理渾身不對勁,於是問題自然就
去解決了。


但一般人其實很難客觀的觀察自己,尤其考
生也很少針對自己的讀書效能與習慣作檢討
,在人工智慧圍棋程式ALPHA ZERO, 
的程式設定中,自我深度學習是它橫掃千軍
所向無敵的絕技,而自我深度學習背後,就
是一個不斷與自己賽跑,不斷比對自己的走
法且不斷更新精進走棋策略與棋譜的大師。

人其實是一種多重次人格的建構而成的合成
意識,因此在深度靜心的層次下,尤其是腦
波在阿法波以下的貝達波或咖瑪波情況下,
自我多人格比對與宏觀全局的思辨檢討能力
會變得超強,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或冏
境,會在大疑必有大悟的情境下「啊哈!!
」就得到了原來早知道這樣做超有效能的洞
見與領悟。


說起來人腦本身就是整個宇宙的投射,因為
人類只能透過神經元來了解世界,而神經元
之間的堆疊組合與變化可以創造出比現實世
界還多元且奧妙的「幻境」,而所謂的幻境
其實也沒有比較不「真實」,因為這個所謂
被認知為「真實」的世界,從另一個角度看
來也是由神經元所建構出來的「騙局。」

正如同量子力學看起來跟怪力亂神的玄學
根本一模一樣,但卻証明了較傳統直觀上
認為沒有問題的牛頓力學更能解釋世界上
更多的現像。



每個人都有一顆地球上最強的生物電腦,
但大部份的人都不曉得它的正確用法,靜
心反省與內在多人格自我比對,將是激發
這顆最強生物電腦的關鍵開關,一個人只
要持之以衡每天在睡前至少靜坐二個小時
,久而久之就會發現自己的大腦有脫胎換
骨的感覺,同時會開始看到內在那個有熱
情有行動力,善良且充滿生命意義感的自
己,而這樣的自己做任何事都會成功,因
為就算一開始很困難,正確的人格特質也
會克服這個困難,然後去達到自己認知下
健康且俱備永續性質的成功。

2019年9月10日 星期二

《讀書方法》讓考生的讀書進度可以一日千里的「複腦讀書法」

4.png
會讀書的人,懂得使用更高明的讀書方法
,而複腦式讀書法就是聰明人會使用且善
用的讀書法。

為什麼叫做複腦呢?我們如果有跟蒼蠅打
交道的經驗就知道,打蚊子很容易,但打
蒼蠅卻很難,因為蒼蠅有所謂的複眼,所
以牠們可以多重角度且有高廣度的視野,
讓牠們隨時可以察覺威脅的來源而靈活躲
避。
Cg-4jlLFWnuIbK_zAAMAou0Ve5EAABRsgMtjBcAAwC6083.jpg

而複腦其實也是同樣的意思,我們人類一
樣可以同時使用多顆腦袋,只是因為沒有
特別意識到要去使用,於是這種同步多工
多執行緒的大腦演算功能,一直沒有得到
訓練與發揮,現在做為一個要挑戰國考龐
大且艱深資料的考生,當然要做複腦的訓
練與實作練習,把本來沒有實力金榜題名
的人格特質與思維模式,做一個革命性的
進化。

●多工多執行緒的運作
為什麼我們明明可以多工來做事,卻總是
一個時間只做一件事呢,在以前知識貧乏
的時代,專心做一件事對於人類而言會是
比較有競爭力的行為,但在這個知識爆炸
的時候,將自己的大腦格式化且重新配置
作業系統與記憶體,才能確保一個人在現
代社會有競爭力,因此人類其實要反過來
學習電腦配置記憶體資源與使用處理器的
特質,來讓自己的大腦昇級,電腦的多工
背後,是多核心多執行緒的程式運作與邏
輯處理,因此同一個時間可以做很多事,
我們讀書也要像現在的電腦與手機一樣,
一次讀書就要有多個面向的收獲。

●盈科而後進
讀國考的書為什麼會出現一本書主義的
建議,因為一本書多讀幾次就會出現盈
科而後進的現像,古文是為「盈科而後
進,不捨晝夜」意思是君子學習新知與
進德修業,要照程序來,只要依照該有
的程序,就會像水淹沒坑洞一樣,先填
滿前面的洞後,才能擴散到之後的洞,
其實也就是蓄洪池的概念。
而考生讀聖經版教科書第一遍時只能得
到皮,只有基本概念。

讀第二次可以到得肉,慢慢知道重點在
哪裡,也知道大方向,但細節回想不起來

讀三次可以得到骨,知道重點在哪,也知
道更具體的細節。

讀第四次可以得到髓,不只清楚明白所有
細節重點,還能知道每一章節細節與重點
彼此之間的有機聯結,因此書讀的愈多次
,照顧的層面愈多,連這本書與其他國考
科目的書之間的互相補充關係,也能因此
一理通萬理徹。

而這本來就與記憶原理是互相配合的,人
腦一開始只能學習一個單字,然後學習一
個詞,而名詞很熟了才能造句,句子很熟
才能寫段落的散文,段落散文熟了才能寫
一篇文章,短文熟了才能寫長篇小說。
而人腦的設定就是會歸納公式與邏輯,而
且把很熟的東西公式化自動化,因此一開
始第一次看覺得不懂的東西是沒辦法自動
化高速化的,要在讀了很多次以後大腦就
會自動把專有名詞等關鍵字重點做意元集
組的自動批次化處理,於是我們得意而忘
言,因為當知識成為一種直覺,我們就不
用花心力在本來就已經很精熟的地方了,
這也是為什麼上榜的考生在給還沒上榜
考生建議的時候,往往講不出什麼具體從
不懂到懂的細節與邏輯,因為他們太懂了
懂到覺得順理成章習慣成自然時,反而很
難去說明一個很自然的東西為什麼還要刻
意去理解。

所以對於一個門外漢,有必要在剛開始
學習的時候多帶幾顆複腦,來幫自已除
了更懂以外,還要明白自己到底是怎麼
從不懂到懂的,這其實也是一種雙圈學
習的概念,也就是不只知道要怎麼學習
還要知道怎麼學習如何學習。
●溫故而知新
盈科後進的原理與溫故知新的原理是互
相呼應的,為什麼溫故會知新,其實就
是因為一開始讀書的時候,讀書的這個
人根本是沒有做好準備的,所以跟不上
作者的境界與視野,要在看過好幾遍之
後,才會慢慢體會到書中更深一層的伏
筆舖陳與境界。
而這當然也就是一本書主義在應付國考
時特別有效的原因,畢竟讀第一遍時要
記住關鍵字重點就己經很困難了,何況
考試時要把重點都寫出來並且還要符合
問題的脈絡與邏輯。

●多重問題意識與屬己化
很多考生之所以讀書沒辦法專心,其實
就是因為認為事不關己,沒有把書中的
內容與自己的生活產生聯結,就像是看
小說要把自己當作是書中主角的處境一
樣,這樣看小說才會盡興有樂趣,而不
是當個旁觀者去冷眼旁觀主角的愛恨情
仇,而做為一個考生,看政治學要覺得
自己是被壓榨己久的弱勢,看刑法要想
像自己是受害者當事人,看民法要想像
自己正在打官司爭財產,這樣讀書才會
讀得深入且記憶深刻。
而其實複腦同時使用愈多顆愈好,例
如一顆用來了解書中內容並精進細節
,一顆用來觀察作者的行文風格與行
文邏輯,一顆用來思考如果自己是出
題老師會在哪裡出考試重點,一顆用
來感同身受去想像自己置身於歷史與
法律事件的現場,更高明更後設的複
腦則是站在上位高位,來看從讀者到
作者,從個人到集體,從考試到取才
的政府政策思維邏輯,再來一顆複腦
就是要思考怎麼把這一科的重點智慧
應用在別科或其他的生活領域中

如經濟學原理應用在感情世界的經營
其實是很有用的,很多宅男去讀把妹
的書還不如把經濟學看懂,因為經濟
學講供需平衡還有邊際效用遞減,感
情與喜好的變化其實一樣符合經濟學
原理,長得不帥就拿錢或體貼去換,
沒有錢就勤勞一點,身體不好就讓自
己人品高尚一點,量化的標準達不到
我們就提高質化的品質,而把這點想
通了會發現原來經濟學也是一本愛情
聖經。
複腦讀書換句話說就是在閱讀時就同
時產生全方位式的問題意識,不同的
問題意識代表看書時是從不同的角度
切入,此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仁
者與智者看同一本書往往出現南轅北
轍的見解,便是因為一開始問題意識
一旦不同,就會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有的人看書是帶著信達雅三種問題意
識,一開始重視的是信,也就是真實
,接著重視的是達,也就是說明徹底
而詳盡,最後是雅,也就是文章的格
式還有文字句型段落舖陳營造的文化
美學。

從閱卷委員的角度,當然是同時滿足
信達雅的考卷,分數就給得愈高囉。
不過複腦讀書法因為是多重執行緒同
步多工的運作,也相對的比較消耗腦
力,因此在啟動這種讀書法的時候,
最好是做一下大腦熱身,同時確保身
心是在相對較佳的狀態下,以筆者個
人經驗來說,早上起床大腦重開機或
是靜心進入大腦特殊的腦波狀態時,
效果會是最好,這個時候的讀書一小
時很可能抵得過不在狀態中的二十小
時。
而靜心靜坐時因為腦波的頻率特性不
同,使用複腦學習與反省的同步多工
效果又更好,因此吾日三省吾身的自
我比對複腦檢討反省技術,將能使一
個人發現內在本有的神性與佛性。
也就最有機會激發自身全部大腦的潛能囉。
話說回來,個人生命經驗中,大腦真正
全力運作的時刻分別是瀕死經驗與參加
秘魯死藤水儀式的時候,當時有一種高
峰神秘經驗,而且心思清明無比,感官
敏感度無以復加,或許,這兩種時刻才
算是真正的活著。

於是有趣的事情發生了。

很可能一個人在死亡的當天,才真正知
道什麼是真正的活著,才真正發現大腦
與世界的秘密。

有學者認為瀕死時大腦屬於缺氧狀態,
而大腦也知道自己陷入危機,於是把一
生中所有的腦內啡存量全部釋放,因此
才會有我說的這種感覺,不過到底真相
是否如此,其實也只有真正死過的人才
會知道,不過因為死掉的人沒辦法回來
告訴我們,我們只好暫時相信一些比較
有立場與沒有特定信仰與意識型態的瀕
死經驗體驗者所說的話。

這幾年陸續有一些學者發表自己的瀕死
經驗,比較有名的是日本的木內鶴彥與
美國杜克大學知名的腦神經醫學專家亞
歷山大教授的證言。

其實大家可以做一下比對研究,找出他
們之間彼此歧異與彼此有共通點的地方
,就會慢慢引導出對自己最有啟發的洞
見。

人巧妙的讓自己不聰明,有時候是要去
實現內在高我的意志,因此反面思考,
要讓自己變得聰明,就要去撤銷高我
阻止自己聰明的理由,而這理由,透
過靜心靜坐把事情想清楚,就慢慢會
看到且發現了。

故子曰: 「定,靜,安,慮,得」
這五字真言是極有道理的。

2019年9月3日 星期二

《申論技巧》如何判斷申論題的出題趨勢並提高申論寫作的表面效度

1470326772-59549348_n.jpg


大家都知道,其實目前高普考試的
閱卷委員主要都是大學教授,而大
學教授平常都在幹什麼呢,通常都
需要指導研究生寫論文,也因此,
有頗多上榜的考生就建議,考高普
考時其實可以連相關科目的研究所
也可以同時考,一方面可以增加自
己的學歷,一方面也可以練筆.

例如許多考一般行政的高普考生,
就會選擇同時報考三月份的公共行
政研究所,可以收到一魚二吃的效
果,而有研究所的學歷在部份公職
是可以加薪的,例如老師如果取得
研究所學歷,通常可以加薪三千到
五千不等,因此這也造成了我國的
國中小教授踴躍報考研究所的原因。


一樣是公共行政,研究所的題目與高
普考試有什麼不同呢?有的同學就害怕
說,研究所考試的題目如果與高普考差
太多,這樣同時準備就會顯得比較困難
,但也有同學認為,其實研究所考試只
是相對於高普考而較為學術化,也不見
得比高普考難考,因此也有很多同學是
高普考沒考上,研究所反而考上了,之
所以造成這個現像,我們就有必要分析
一下,也讓各位考生有更多的選擇空間

因為就算高普考沒有考上,至少先到研
究所讀書,好處是到時候考上國考時可
以申請留職停薪,另一方面在研究所也
可以精熟較為學術性的相關議題。

研究所的題目與高普考題目之所以會有
落差,主要原因在於受眾並不相同,研
究所要招收的人才主要是大學本科畢業
且對於深入公共行政領域有研究興趣的
同學,因此題目自然會比較深,同時性
質也比較學術化,研究化,而高普考試
的受眾主要是招收基層公職人員,因此
對實務法規與行政現場的了解,有較大
的需求,因此高普考試的考科多,也有
比較多的實務題,畢竟招收公務員就是
要讓公務員上班執法,太深入學術研究
細節反而對於機關沒有幫助。

從機關用人的角度,機關希望公務員一
進單位,就能搞清楚狀況,至少基本實
務上的錯誤不要犯,因此行政法的題目
有非常高比例的實務題,例如替人民申
辨事務的行政程序是什麼,期限是幾天
,如果與人民打訴願與行政訴訟的官司
,有什麼地方要特別注意,國賠與國家
機密法的細節程序是什麼,大家會發現
,行政法是實務應用性非常高的一門科
目,為什麼題目有高比例出在實務性高
的地方,就是主管機關希望新進的公務
人員可以馬上派上用場,不要連最基本
與民眾互動與攻防的實務法規都不清楚


提早接觸研究所的考題有一個好處,那
就是有考前猜題的預測效果,我們知道
出題的閱卷委員主要是大學教授,因此
他們每年在出題目的時候通常就會出二
種考題,一種是基本送分題,這部份會
從考古題來出,或是從考古題中換個角
度來出,另一種則會出新題目,也就是
考古題中沒有出過的題目,因此研究所
最新的學術趨勢,就會是這類新題目的
最佳來源。

而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補習班老師會建
議考生去研究國內主要公共行政研究所
的期中期未考與研究所考試題目,因為
這些出題委員出沒的大學,往往就是最
新學術趨勢發聲之地。

而大家也不要把教授想的太厲害,教授
其實有許多出題的方向與取分重點會被
主流的意識型態所影響。

例如目前科學研究的主流是邏輯實證論
,那麼量化研究就是比較沒有爭議的方
向,因此行政學,公共政策或公共管理
往往會出與統計問卷相關的題目,政治
學也會出民意調查這方面的題目,就是
為了要測試考生有沒有基本的研究素養

也因此,對於量化研究與質性研究有
基礎的考生就會因此佔優勢。

而其實論文重視的細節,也就是申論
題重視的細節,因為本質其實是一樣
的,就是以大量合邏輯且嚴謹的論述
與數據、資料說服別人。

反向推論,我們看一本國考教科書的
時候,就自然要知道,哪裡是重點,
哪裡不是重點,論文的重點通常會很
在意格式與資料來源,還有研究方法
與統計數據,而申論題重點的點,也
就是論文重點的點。

因此為什麼歷年來的上榜考生尤其是
榜首們,會不斷強調要綱舉目張寫重
點,重視格式背後表現出來的學術嚴
謹性。

因此,為什麼引用學者的名稱最好是
原文,而且能寫出與題目有相關的權
威著作或論文會拿高分,因為這些都
是說服他人我們所言是有所本的資料

而有數字的地方也都是重點,這也是
為何口訣王作者群不斷開發數字類口
訣的原因,因為數據類的重點在整個
國考系統中往往佔了將近三分之一,
例如行政機關處理公文的期限是幾天
,申訴與訴願的期限、立法委員的任
期為何,順手拈來,都是重點,就算
不是直接問數據,只要與數據沾到邊
的,也往往就是重點。

而最新的國考重點與趨勢往往又與研
究領域的最新發展有聯結,例如出了
好幾年的核四與公投等問題,或是地
方治理、全球治理與全球化,轉換式
領導與民主治理,都與質性研究最新
的研究方法有關,於是相對應的德懷
術、審議式民調、協議式民主背後的
研究與調查方法,也都成為國考常考
的題型了。

而由於公共行政這門科目是社會科學,
與管理學一樣其實也很重視質性研究,
因此對於沒有數字的研究,考生也有
必要了解一二,這對申論題考試也有
很大的幫助,尤其是質性與量化的研
究術語,用來擴張表面效度是非常好
的利器,今天如果每個考生都看不懂
題目在問什麼,那麼會唬爛會旁徵博
引會抓學術關鍵字的考生就佔了非常
大的優勢,而研究術語寫得愈多,就
愈能給教授一種專業深入的感覺。

閱卷委員會覺得你是內行人,因為一堆
學術研究的行話你都懂,而這也是為什
麼我們要記學者的英文名字,還有許多
專業關鍵字的英文,都是要暗示閱卷委
員,我是內行人,所以會一直寫出內行
人的專業術語,而哲學家常用的術語,
也是這種增加表面效度的好用語

例如: 自洽、邏輯、否證、科學典範
、辨證、內在一致性、前後一致性、
涵攝、前提、假設,謬論、盲點、
有效論證等等。

大家可能會想,這些哲學邏輯常用術語
好像與考試的科目沒有直接關係,但是
從閱卷委員的角度來看,他們會發現這
考生居然會懂教授們現在也正在研究探
索的研究理論,就會對考生刮目相看,
因為委員會覺得,如果考生更深的都懂
,那麼淺的應該是也都知道,但很可能
考生其實淺的不會寫,只是因為要轉移
注意力與調虎離山而大量寫出高深度的
學術邏輯性作文。

而這當然就是一種表面效度,也是考試
時需要準備的修詞學技巧。

因為如果大家都看不懂題目,也都不會
寫,那自然就是會猜會判斷會唬爛的考
生拿分數了。


同理可證,數字與著作也是申論題重點
關鍵字所在,愈多數字與著作的引用,
愈能讓閱卷委員感受到你的專業與學術
研究素養。

而也因此,有許多專業學術研究關鍵字
考生都應該背起來,遇到看不懂的題目
或不知道要寫什麼的時候 ,就要把這些術
語塞到文章裡,營造出專業深入的效果。



首先我們要打安全牌,因此與一般原理原
則x有關的專業術語與政治正確關鍵字要先
秀出來,沒把握的要放到最後才寫,因為
我們要了解閱卷委員的心理,當一個閱卷
委員開始看一篇文章,發現前半段都是對
的,他看到後半段發現有出入時,會傾向
也給分,這其實也是一種月暈效應,反過
來看,如果申論一開始寫的東西就是錯的
,那麼就算結論是對的,或者中後段引用
的資料是對的,委員比較可能少給分,而
這就是心理學的尖角效應,換句話說也可
以說是一種刻板印象,簡言之,文章一開
始就要開始給閱卷委員建立好的「刻板印
象」,所以開頭務必要寫得好寫得正確,
因此政治正確的官方說法就很有必要先派
上用場,大法官們也最喜歡這種高來高去
的抽象原理原則,關鍵字如下:

法治國原則,依法行政,公共利益,比例原
則,信賴保護,不溯既往,誠信原則,裁量
原則,明確性原則,有利不利一體注意原則
,而大家其實也會發現,考試的重點往往都
是先從原則出發,再落實到實務具體的法條
,這對考生歸納考試重點也非常有幫助。

這些常用的關鍵字在《打造你的超級國考記
憶腦-露西來了》一書中亦有詳細列舉,申論
開頭、內容段、結語段怎麼舖陳,也有公式
般的說明。


而其實我們早就知道閱卷委員就是要聽我們
是否對基本法理原則有更深入的認識,同時
也是初步改考卷給基本分數的指標。

所以拿基本分通常先掌握原理原則,再來再引
用具體的法條,順序是大法官解釋,憲法,該
科法條,然後是實務判例,最後在說明最新爭
點與結論時再引用不同的學說來向委員暗示自
己不只目前公認確定的主流學說與實務你懂,
連還沒有定論的學說你也懂。


而研究性的關鍵字主要就是放在後段作為加分
用的,例如嚴謹,量化,質性,不可證偽,
信賴區間,信度,效度,而質性研究的專業
術語則有田野調查,質性訪談,問卷調查,
研究方法,參考文獻,可信度,真實度與
正確度。

而現今社會科學的主流意識型態就是溝通
,而且是花非常多時間來跟民眾作質性訪
談與溝通,於是我們會發現公共政策,政
治學,管理學,行政學或各種法科,都會
問許多暗示你要選擇與民眾溝通的題目「

例如第三代的公共政策執行方法,暗示你
要同時與上下溝通,審議式民調暗示你要
與民眾溝通不要霸王硬上弓,政治學的全
民公投也是暗示你要讓全民都有意見表達
的機會,而不再是透過菁英就想代表全民
的意見,於是我們也會發現,不論是所謂
的協議式民主,地方治理或全球治理,背
後都有一個偏左的意識型態,也就是要花
很多時間很認真很努力很有誠意的與所有
的民眾溝通,例如公共政策中的憐避議題
,解決的方法就是提早與s當地可能受影響
的民眾溝通,在管理學中也一樣會出現民主
行政與轉換式領導的題目,都是在暗示你
,要寫出與部屬溝通,與民眾溝通,重視民
意的主流意識型態寫法。


當然你心中可能是不同意的,因為明明有
時候愈溝通愈浪費時間,而且鯛民愈得寸
進尺,就像是釘子戶一樣,當你愈有誠意
去溝通,他們就愈獅子大開口,搞得都市
更新都很難進行,不過這就是民主國家的
意識型態與政治正確,為了考上,你還是
要忍住自己發表自己主張與想法的衝動,
寫出你不一定認同的標準政治正確答案。

換個角度來看,也不是叫你寫假話,而
是說國家考試申論寫法背後有一種雙重
否定與各打五十大板的中庸保守(講好聽
一點叫嚴謹審慎)意識型態,例如題目一
開始會提出一個右派的觀點來暗示考生
要以左派觀點來對治,但引用左派觀點
時又要小心左派觀點的缺點與限制,於是
最後的結論往往就是各打五十大板,然後
提出最新的折衷式見解,表示考生很了解
為什麼現在這個問題有爭議不好解決,而
你還是提出一個解決方法的思維過程,這
個核心原則抓住了,寫出來的東西都會有
基本的分數,不會太難看。
 
而這也是為什麼國考的考題會出現許多甲
說乙說學者說實務說的原因唷,考生會發
現閱卷委員設的陷阱都有一定的格式,也
在暗示你要怎麼回答,因此我們在練習考
古題時就要特別去後設觀察這些出題委員
背後的出題心理與陷井模式,也就能兵來
將擋水來土掩了。
 
(※注意,各科的出題慣例與陷井模式有
自己的歷史路徑效應,因此要視狀況作
微調,不能把國文作文的寫法也套用在
法科或行政類科的寫法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