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由筆者幫忙讀,口訣由筆者來編,讀者們只要背熟口訣(並皆附mp3錄音檔),便可有效面對考試。 聯絡方式: listenmusic4@gmail.com 目前編好的口訣合計有: ①行政法②行政學③民法總則④刑法總則⑤公共管理 ⑥政治學⑦常考大法官解釋字號⑧憲法與憲法增條條文 ⑨公文⑩鐵路法⑪-公共政策⑫土地登記法 與族繁不及 備載
2018年12月31日 星期一
《讀書方法》物件導向式系統模組建構讀書法
今天口訣王來為大家介紹《問題意識格式
化讀書法》
有豐富讀書經驗的人都知道,讀書很重視所
謂的的問題意識,也就是在讀書前有意識的
去搜尋自己一開始設定想要徹底理解的內容
,這點對考生尤其重要,因為如果沒有正確
搜尋重點精華所在的問題意識,那麼讀書就
會讀不到重點,還會浪費時間在許多不重要
的內容上,導致自己讀的既辛苦,還考的沒
有比別人好。
而格式化的意識是,幾乎國考所有科目,都
有其固定的重點格式,例如行政程序法的條
王第九十二條行政處分的定義,就是一個擁
有完整格式的法條,這種格式愈完整的法條
就愈是必考的重點,行政處分定義中就把主
詞、動詞、受詞、形容詞、副詞都完整羅列
出來,同時也有完整的人事時地物,而這種
有5W1H格式的內容,就會是必考重點。
因此考生在一開始讀書的時候,就要像裝
了標靶的藥物一樣,去看這些重點格式化
的內容,再以這些專業關鍵字內容做為同
心圓的核心,慢慢的延伸擴張出來。
而從行政學到政治學,從管理學到心理學
,我們都會發現這些學都有固定的編輯格
式,例如一開紿會先說明這門學問是怎麼
出現的,歷史沿革是什麼,再來就是在時
間序列下各個學派的介紹,而各個學派之
間就會有左派與右派觀點的諍論。
而比較這些學派的優缺點與特性,自然
就會是考試的重點,然後為了強化自己
的說服力,就要去背與這個學派相關的
名人,書,理論,數據,影響,,這樣
考生才能在申論考試的辯論戰場上說服
閱卷委員,就像走迷宮一樣,知道終點
之後再從終點回頭找起點,就會有效率
也命中問題核心,讀的資料也不會多
到爆炸,而且可以以一顆邏輯架構樹
的概念來整合這本書的內容。
而通常一本完整的書,就是一個完整
辯證的流程,也就是正反合的不斷擴
張流程,有了這個概念,看許多書都
可以直接套用這個公式來讀,這樣不
只書讀的快,邏輯也清楚明白,還能
知道去省略不要看非常間接的形
容詞,發語詞,感嘆詞,而能直接
抓重點,跳過不看不會考的部份。
例如行政學與管理學不同章節完全
是獨立且沒有相關的內容,就沒有必
要一定要從頭看到尾,從頭看到尾容
易造成記憶的時近效應與初始效應,
對考生是很不利的,因為考生
會有一種感覺,永遠是最前面與最
後面的內容記得住,中間的內容卻
總是模模糊糊。
此外三分鐘看完一本書與三十分、三小時看
完一本書的效果與特性都不同,但都各別對
一個人大腦整合書的架構與邏輯有各別的特
效,這一點也是許多考生所忽略的。
而這個觀念雖然簡單,但大部份的考生其實
做不太到,還被許多既定的讀書習慣與思維
定式給制約,就如同看書沒必要從頭看到尾
,也沒有必要前面看得懂才往後面看,人腦
的靈活式與潛意識運作性是很多元活潑的,因
此請善用筆者之前介紹的各種讀書法,每次
都以不同的問題意識來看一本書,就會看到原
來看不到也看不懂的地方。
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讀書心法》為什麼本來難懂的一本書,多看幾次就會懂?
◎為什麼同一本書只要多讀幾次,本來看
不懂的都會看得懂。
很多國考生會陷入一種迷思,認為書一定
要買多,才不會遺漏重點,這樣考試才有
勝算。
但大部份上榜考生的經驗談卻是「一本書
主義」與「考古題練到精熟」策略,為什
麼呢?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因為貪多會嚼不爛,
太多書雖然重點會可以儘量的含括到,但
是每本都讀的話不可能精熟,而申論考試
很看重精熟的程度,一個人百分之百有印
象與百分之八十的重點很精熟,後者的上
榜機率會比較高,因為精熟才有辦法把所
有的重點關鍵字寫出來,而只是有印象的
話,寫出來的東西只能表達出近似的意思
,不能精準的一針見血,直接打中重點核
心。
不過國考達人賴世昌卻認為,只看一本書
是不夠的,不同的國考達人都有自己不同
的見解,我認為每個考生要針對自己的特
點與專長來擬訂最適合自己的考試讀書策
略,才不會被別人的說法給混淆。
賴世昌一共考上11次國考,這代表考生一
旦讀熟某個科目,要複習回到該有的實力
其實很快,賴世昌的強項與特點在於他會
編口訣且懂得抓重點此外他也很會寫文章
,因為他很喜歡看課外書,長久累積的文
學素養讓他在寫申論題時,不論是引經據
典或是文章措詞的信達雅,都到了專業作
家的高度,因此寫出來的東西就會讓委員
覺得很有專業架勢,這也是為什麼口訣王
會推出一系列教大家寫申論題之文章的原
因,因為會寫論說文的表面效度做到最好
,遇到看不懂或不太會的題目,有辦法寫
到讓閱卷委員也給你不錯的分數。
考古題的重點大家都知道,所有的高手也
都不會放過,但冷新偏難的題目才是真正
分出高下的關鍵,因此能掌握不熟悉的題
目並懂得揚長避短,就會是致勝的關鍵。
而冷新偏難的題目背後也有公式與套路,
口訣王作者群都會日後為大家一一分析萬
用的套路與版型,並且說明原則與例外要
怎麼分辨,而掌握了申論文章的原則與例
外,對大腦的記憶負荷也能大大的減輕,
因為寫文章是一種線性二元思維邏輯的表
現,而掌握了一個科目的邏輯記憶樹架構
後,專業關鍵字與其相關與例外的知識單
元,就會像磁鐵吸附鐵屑一樣,自動整合
成一個好記憶好分類的知識體系,因此懂
得正確建構自己當科的邏輯記憶樹並搭配
標準申論句型圖,遇到任何題目只要照公
式來按表操課,理解與記憶就會很快,複
習也連帶變快。順利的話可以一次準備多
種考試,同時也能考的不錯。
其實外國的天才很會使用一種讀書法,就
是跳級讀書法,高中一年級就開始讀三年
級的書,然後練習三年級的題目,有人說
程度不到那裡就練高程度的題目有意義嗎
?能懂?但其實大腦只要經過定期且有力
刺激,大腦就會自動的把自己提昇到可以
應付跳級考題的程度。
而這也是為什麼今天文章的標題會寫,同
樣的一本書,為什麼只要讀愈多次,就自
然愈看愈懂。
不論是從記憶與理解的角度,一本書多看
幾次,且採取各種讀法的效果會是最好,
例如要跳讀不要照章節的順序來讀可以有
效避免記憶的時近效應與初始效應,而問
讀可以針對申論題會考的題目來抓重點理
解,秒讀可以讓大腦快速建立章節架構,
速讀可以讓大腦對一個科目有粗略式的宏
觀理解,精讀可以針對細部重點產生微觀
記憶,默讀可以讓自己就算沒有書在身邊
也能隨時隨地增加自己考試實力。
此外每個人的人格其實是分裂的,在不同
的時間點其實都是不同的次人格在使用自
己的大腦,而這也是人類之所以可以演化
進化且適應環境的原因,因為每次都是不
同的思維邏輯,有不同的思考帽,遇到同
樣的問題就會產生不一樣的解題思維,所
以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點讀書其實是發動了
內在不同的人格一起來看這本書,看的愈
多次,切入的觀點就愈多,甲人格看不懂
的內容,乙人格來看就會看懂,而大腦在
讀書後睡覺會進入作夢狀態,此時乙人格
就會與甲人格互相磁碟重組自己所吸收的
內容,於是睡醒後,這個人忽然發現,本
來一直看不懂的書,居然看得懂了,而且
知道它更深一層的意思。
而這也是為什麼靜坐對一個人會起到開智
慧效果的原因,因為靜坐時一個人內在的
所有次人格與細胞記憶會開始交流聯結,
然後溝通整合自己在不同時間點不同情緒
狀態與不同智商狀態所得到的體悟,而靜
坐可以統合這些內在人格的意見與智能,
自然讓一個人愈來愈聰明愈有智慧。
宗教學、靈學、玄學、科學、哲學、心理
學、腦神經科學等等各種學問,其實在這
個時代都被切割的非常破碎,但其實不同
領域的學問都可以帶他其他學科刺激與領
悟,這是一個斜槓的時代,一個人不只要
吸收各領域的資訊,還要懂得獨立思考有
主見的把各種看起來對立的觀點做批判與
整合,就可以得到最精彩好用且最有效能
的上位思維,而一個人懂得做對事,就能
讓把事做對達到更好的效果,而且還能有
互相校正互相呼應的表現,而整體大於部
份之整合,頓悟是量變產生質變的全面人
格大進化。
每個人都成為全人的時代來了,大腦大進
化大提昇的時代來了,而這一點,在國考
的準備上,一樣可以得到彰顯,而一個人
能夠完全征服國考,也就能完全征服人生
,因為在上如在下,諸其內必形諸其外,
如果書中讀的這些道理,你無法應用在生
活中,那就代表你一定有哪裡沒有把書讀
通,請務必好好再重讀幾次,溫故而知新
,盈科而後進,這些名言都是有道理的。
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國考申論秘技》申論題的重點在哪裡?怎麼寫才會得高分?--論辯論與政策論證模型
國考因為範圍廣,考的又是申論題
,而申論題的題目又不多,因此要
從少數的題目中考出所有考生真正
的實力其實很難,因此反過來考生
可以利用申論考試的這個特性,抄
捷徑以最有效精準的方式,針對國
考申論題的特性來準備,有機會以
比別人更少的時間準備,卻比別人
以更高的機率上榜。
簡單來說國考生要做到以下六項要
求:
①選對書
②讀對重點
③背對重點
④寫對重點
⑤寫到委員喜歡看的重點
⑥遇到不會寫或看不懂的題目怎麼
危機處理與應變
而正因為能知道哪裡是重點且精讀
並多次復習與練習重點題目,方能
在這種申論考試題型中嶄露頭角。
於是我們又要問了,到底申論題型
會出的重點是什麼,我們怎麼在教
科書中找出申論題目會出的重點呢
?
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我們只
要了解申論題的本質,就能追根究
柢去找出哪裡是重點以及為什麼這
些資料是重點的原因。
申論題的本質是論說文,而論說文
的本質就是透過說理與滿滿的證據
、數字、理論、實務、學說來駁倒
反對意見,讓委員同意你對這件事
情的看法,而相關證明的資料愈多
,愈能讓閱卷委員知道你是內行人
,當然會給你高分。
因此我們可以從公共政策中的政策
論證模型中找到各科申論題的主要
架構,把同樣的架構套用在不同科
目上也十分有用,其實這就像是在
記公式,有了公式不只記憶變簡單
,面對千變萬化的題型也能按表操
課,隨機應變。
我們以下就來分析什麼叫政策論證
模型,申論題為什麼會重點政策論
證,因為各種公職考科都涉及到公
部門如何解決民眾問題的應對方案
,因此政策論證自然會是申論題目
的重點熱區,畢竟從民法、刑法、
行政法,政治學、行政學、管理學
,都會關心如何透過對學理與實務
的深入了解來改善政府政策,古代
考試都會考所謂的策論,其實也就
是在考考生怎麼因應當前時代問題
來分析問題並規劃政策的能力。
以下為
公共政策論證的模型
其意義在於:促使決策者接納或拒絕
某項政策法案
而政策論證的要素有以下六項:
1.政策相關資訊:即經由各種方法蒐
集政策方案相關資訊之意。
套用在各科的考試上,就會是某個爭
點的以往學說與實務,還有大法官解
釋,在學科方面自然是圍繞在爭點旁
的相關學者的學說理論。
2.政策主張:即提出主要的政策主張
,例如主張興建或不興建台電公司第
四座梭能發電廠。
考申論最後當然是要回答考生自已的
主張與看法,一般來說考生不要標榜
自己,也少用管見或拙見,而是引用
權威學者或實務專家的話來暗示委員
你支持這個主張,國考不是要考考生
的創見與聰明才智,而是要問考生懂
不懂相關主題各專家學者的看法與意
見,閱卷委員都是這方面的專家,不
要幻想你可以想到他們沒想到且又很
重要的理論與觀點,不過考生如果發
現自己可以引用的專家理論實在太少
,還是可以提出自己的創見,不過儘
量不要在主文中申論,而是在結語中
補充自己的意見會比較適當,因為前
言、主文與結語三段落中,牛肉要儘
量放在主文中,以大量的資料與證據
來讓委員看到想給你分數的點,而且
專業關鍵字愈多愈好,委員才有理由
幫考生加到滿分。
3.立論理由:即將政策相關資訊轉變
為政策主張所依據的理由。
我們寫文章都要注重起承轉合,同樣
的申論時也要有一個轉折起伏的程序
,才會讓整個文章的說理邏輯看起來
嚴密而完整,這就像是數學的證明題
要環環相扣,而不是前言講完馬上就
講結論了,太跳躍的論證是沒辦法拿
高分的,而其實資訊再到理由再到主
張可以騙很多字數,也因為理由夠多
能拿委員覺得你的主張很有說服力,
因此為什麼考法科的題目要背大法官
釋字、學說、實務判例等各種資料,
因為這才能提供充分的理由讓委員相
信你是真的懂,而考生知道這個原理
才會認真去背這些資料,否則如果你
連資料都不知道怎麼用,為什麼用,
那你背那麼多東西幹什麼?
4.立論依據:即證實前項「立論理由」
的確是有根據的。
通常支持立論理由的根據都是一些數
字與統計數據比較多,再來就是質性
與量化的研究調查,這些科學的數據
會給人一種有實際做過研究很嚴謹的
感覺,這也是為什麼只要教科書中有
數字的部份幾乎都是必背重點的原因
,尤其在法科的選擇題中,數字考題
佔的比例非常高,這也是為什麼口訣
王編輯群會研發那麼多能夠幫助記憶
數字口訣的原因。
5.駁斥理由:即用來拒絕或接受某種
政策主張或立論理由的原因、假定或
論證。
申論題考試很喜歡考雙重否定的題型
,意思是說,出題委員想要知道考生
能不能看出題目的陷阱,而什麼樣的
題目最好出陷阱呢,就是理論與實務
之間的微妙差別,還有左派與右派觀
點的巧妙統合,因此當題目問到公平
時,考生除了講公平還要講正義,問
到效率時,考生除了提到追求效率的
優缺點外還要講到效能,而考生如果
可以寫出公平與正義的各種優缺點,
效率與效能的差異與各別問題所在,
那委員就會覺得考生的思想很全面,
而且準備的很周全,所以各種點都想
到了,而既然幾乎都有的陷阱題都有
這種特色,我們就要在一開始把所有
反對與支持的理由都想好,到時考出
來就按照格式填上關鍵字就好,這會
讓寫文章變得很容易,而我們提出一
個主張前,也要把反對方可能的主張
先消毒,就像辯論一樣,你在反方還
沒提出有力的反駁意見之前就先打好
預防針,且讓觀眾發現你自己早就發
現反方想打的點,觀眾就會覺得你講
的比較好,最後就算反方真的提出很
有力的觀點,也會因為你己經把對方
破梗而讓觀眾覺得反方老套了,不新
鮮了而產生你的觀點比較好的錯覺。
而這當然也是政客必學的語術與技巧
6.可信度:即藉以評斷政策主張可信
程度的標準或指標,也稱為可靠度。
一般來說,可信度通常也是以數據或
調查研究做為建立信度的基礎,也可
引用權威的實務與理論專家來幫你背
書,因為別人不一定相信你的說法,
但專家出面來為你背書,你的主張就
會顯得很有可信度。
那我們如果沒有足夠的數據或足夠的
專家學者來為我們背書時,我們就可
以採用以下的八種政策論證方式,這
八種方式對考生處理申論題太重要了
,根本就是唬爛論證公式大全,其實
考生有時常常會遇到看不懂或不會的
題目,而國考上榜與否的決勝關鍵往
往不是在大家都會的考古題上(因為考
古題是基本款,一定要會)反而是在大
家都不會的題目你能處理的好,你才
能在那麼多高手與好手的激烈競爭中
脫穎而出,而這八種幫助你論證的方
式就是考生處理不擅長題目的好幫手
政策論證方式有以下八種,分別是:
1.權威的方式。
2.統計的方式。
3.類別的方式。
4.直覺的方式。
5.分析重心的方式。
6.解釋的方式。
7.實用的方式。
8.價值批判的方式。
1.權威的方式:指行為者因本身某種成
就或身分而具有權威性的地位,因此只
要權威人士做適時的報告,或發表某種
意見,即可證實其所提供資訊的可信度。
2.統計的方式:藉由樣本調查所得的結
果來推論母體的真實樣態,現在選舉的
民意調查就是屬於這種方式,在這裡也
要建議考生多背一些統計專業術語,例
如質性與量化研究,樣本與母體,前測
與後測等等關鍵字,因為只要在文章中
頻繁使用這些關鍵字,就能讓委員覺得
這傢伙很懂,尤其有的委員是文組出身
,看到理組的專業術語就會覺得高深莫
測,於是就算考生背不出什麼專家姓名
或學說理論,但利用營造理組嚴謹客觀
科學的形象,還是可以唬過不少閱卷委
員。
3.類別的方式:以「成員關係」作為論
證基礎。意思是說,就算考生提不出專
家學者的名稱與學說,一樣可以引用相
關實務類別的成員來提高說服力,例如
核四議題,你可能不知道到底誰是核四
專家,但核四周邊地區的居民意見,台
電工程師的意見也都是政府考量的重要
參考指標,那你既然背不出專家的名字
那就退而求其次,見招拆招,以其他領
域的專家或有力實務人士來填補你在權
威者背書的不足,一樣可以讓委員覺得
你懂,而這就是為什麼會寫文章的人考
申論很有優勢的原因,因為就算你這科
的專家學者的相關學說都不知道,還是
可以使用「萬用普通模版」來製造你很
了解內幕的「內行人」形象。
其實這又回到了辯論的本質,那就是
如果你理論不熟你就要拼命突顯你的
實務,如果你不懂量化你就要拼命突
顯你很懂質化,而這就有轉移注意力
與調虎離山的效果,因為本來閱卷委
員可能期待你提出量化的數據,沒想
到你提出的質化觀點讓他發現原來量
化的漏洞也很大,這時他就不會以量
化的主場優勢來看你,而是你反客為
主,質化變成你的主場優勢,因此申
論的話術也是很重要的,可以把黑的
講成白的,但其實兩者都是灰的。
4.直覺的方式:以洞察力作為論證基
礎,所依據的行為者的內在心裡狀態
,以他們對事務的洞識、判識,作為
提出政策主張的根據。
這個也是比較質化的論證方式,因為
沒有數據與統計支持,那就只好以感
性的直覺、經驗談、洞見、萬用政治
正確幹話來做為補強說服力的工具。
5.分析重心的方式:利用數學、經濟
學、系統分析等方法來進行事務分析
,依分析結果而提出政策主張。
這部份就是量化指標,前面已經提
過我就不再重覆說明。
6.解釋的方式:從政策相關資訊,分析
其因果關係,並由因果推理結果取得論
據,再提出具體政策主張。主要依據為
「原因」。
其實寫申論文章還有一種技巧,就是同義
反覆,套套邏輯,你用一個不懂的術語
解釋另一個不懂的術語,別人就會覺得
你好像解釋了什麼,但其實你什麼都沒有
解釋,法科中有一個大絕招叫做「參見大
法官釋字##號,你只要引用這個釋字,但
不用做任何說明,委員自已就會去腦補,
而且委員不敢說你錯,因為委員會懷疑是
自己不懂或沒記清楚,但其實你引用的大
法官釋字可能根本是錯的,不過這沒關係
,有寫出來就會看起來是對的,等委員查
到資料時,分數也早就給出去了。
7.實用的方式:以政策關係當事人、相似
或類似政策所得論證作為基礎。主要依據
是「動機、平行案例或類比」。
實用的方式也是一種大絕招,尤其是一些
與實務有關的考科,例如公共政策、管理
學、運輸學等等,當一個考生不懂理論與
學說,卻能提出許多經典的實務案例來補
充,委員就會比較不看考生學說面的缺點
,而會改從實務面的角度來看考生的觀點
,這也是一種反敗為勝逆轉主場優勢的好
方法,尤其字數填不滿又不能寫癈話的時
候,大量的舉例效果最好。
8.價值批判的方式:以倫理或道德為標準
,評論政策的好壞對錯,在一評斷的結果
,提出政策主張,主要依據為「倫理觀」。
其實價值批判的方式是一種雙面刃,不在
最後迫不得己的情況下不要使用,因為這
比較是一種訴諸情感與民粹的論證方式,
例如「兩岸一家親」「台灣價值」「一男
一女的結合是天經地義是倫理基礎」等等
,而這些以價值與意識型態做訴求的論證
通常會給委員一種你是不是提不出理性數
據才講這種東西,因此我們要把這些價值
的論述做一下包裝,我們不要說統一或獨
立,我們要說「九二共識」,因為看起來
什麼都有說但其實什麼都沒說,我們不要
說的很具體而是要學大法官,要拼命說一
些一般原理原則,例如比例原則,信賴保
護,依法行政、法治國原則、罪刑法定,
這些幹話超好用的,因為「舉證之所在
、敗訴之所在」,我們的價值論述愈抽象
,被找到弱點攻陷的地方就少,而且大部
份的社會科學論述都是由一般原理原則衍
伸而來,因此講一般原理原則的價值論證
是很好的加分與補救策略。
版主因為看過一萬本書以上,因此發現其
實自古以來各種哲學家發展出來的學說理
論與辯論技巧也都有一個基本的模型,當
我們懂得這個基本的架構與論證公式,就
會發現不管是理解與記憶都變得很快,這
就像是電腦的檔案壓縮,一旦知道資料之
間的壓縮轉換公式,就可以把大量資料以
壓縮檔的轉換公式記下來。
而這也是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八十二十理
論之所以在各個領域都適用的原因。
幹話是人類歷史的智慧與結晶
它什麼都沒說,也什麼都沒做,但能夠給人
民無限的希望與幸福的感覺
而其實,政治也需要高明的話術,因為人到
底有沒有感受到幸福,還真的是很主觀的
來,大家跟我一起喊:
「東西賣的出去,人進的來,臺灣發大財!!!!」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國考申論秘技》論國考申論本質與拿高分的必勝策略
《國考申論秘技》-看懂這篇文章且有針對申
論本質來準備的考生,申論必能拿高分。
對於剛開始接觸國考的人,很容易因為不了解
國考的潛規則而被誤導,導致浪費很多時間在
不會考的重點上,或是整個理解的方向都因此
錯誤了,在不重要的地方鑽牛角尖,導致準備
了很多年都考不上,而這也是萬年考生最害怕
的地方。
準備考試有時候要慢慢來,反而比較快,因為
為了貪快而接收錯誤的內容,反而要花更多的
時間來清除這些記憶,還會造成記憶正確內容
的困擾。
因此只要確定自己吸收的是正確的觀念,慢慢
來就會變成最快的,這也是為什麼一本書主義
很強調「聖經版教科書」,因為經典名著的內
容是公認最正確的,自然不會把考生引導到奇
怪的方向去,而這也提醒考生,參考書不要亂
買,然後要有最基本的資訊素養,懂得如何透
過正確的網路搜索與人脈情報網去搜尋對自己
最有幫助的第一手情報。
很多考生並不俱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容易
被廣告行銷話術給欺騙,常常在不了解自己也
不了解考科的情況下,上了自己沒感覺的課,
讀了自己不能吸收的書,然後還誤上賊船、後
悔莫及。
一般來說,菜鳥國考生很容易陷入以下的迷思
①申論的本質其實就是「沒有定論所以需要聽
聽大家的看法、說法與邏輯推論」,因為沒
有考試會考馬桶到底能不能裝大便,也不會考
一加一是不是等於二,被公認為絕對真理的東
西根本不會被拿來當申論的題目與爭點,而會
需要申論與論說來獲得釐清的,也通常是有爭
議讓人有興趣想了解但需要大家一起集思廣益
找出解決辦法的題目(這樣也才能考出考生的
思維邏輯與推論過程.)
:
②不曉得國家考試雖然也看重結論但更重視申
論過程
國考與在學校考試最大的不同是,國考的重點
往往不是在問答案,而是問答案是怎麼產生出
來的推論過程,反而比較像是數學的證明題,
因為國考申論題的本質就是論說文,而論說文
就像辯論,考生要能提出各種理由來說服你的
答案被什麼樣的證據、學說、數字、理論與實
務來支持,因此就算你的答案結論可能不正確
,但你卻提供了很多有說服力的理由與證據來
支持你的結論,閱卷委員也會願意給你一定的
分數,因為委員知道你懂,只是推論的方向可
能有些偏差,而你在論辯過程中提出的專業關
鍵字就是委員給分的依據,結論當然也重要,
但並沒有學校考試那種結論錯就全錯的情況,
而考生能認識這點,一方面就不會讀書讀得很
患得患失或太敏感,因為讀到什麼程度就可以
得多少分,不會因為一個地方錯就全軍覆沒,
這樣準備國考才會踏實而安心。
③誤以為國家考試是站在國家統治者的角度來
審題改題。
國考很多申論題的問題會問到很多目前國家機
關在執法或施政上遇到的問題,而這會讓很多
考生造成一種誤導,以為要從統治者的角度來
回答問題而不是從人民的角度來回答問題,於
是容易回答出偏坦政府立場的答案,為什麼會
造成這種誤導是有原因的,因為從小到大我們
接受的教育都是偏政府也偏傳統道德倫理文化
思想的,所以小學考生活倫理與道德,中學考
公民,大學考許多管理上的規定與規則,無形
中會給菜鳥考生一種預設的意識型態,那就是
考試背後都有意識型態的立場,雖然表面上題
目沒有問,但回答時卻要照「天地君親師」的
「立場」來回答,而這就容易陷入國考的誤區
了。
二十年前或許國考的意識型態是偏右而保守,
但現在國家考試的題目己經愈來愈新穎、靈活
且沒有明顯的意識型態立場,而這跟出題委員
也閱卷委員愈來愈年輕化也有關係,舉例來說
我國目前許多法律教授都是留日留德居多,而
德國與日本目前的整體法律思維都是偏左且更
重視人權的意識型態,為什麼呢,因為德國與
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都是極右派的法西斯
軍國主義,因此戰敗後意識型態出現大逆轉,
也是一種自我檢討矯枉過正的表現,於是這種
更重視人權與自由的法律意識型態就會形成一
種文化,而我國留日留德的法律教授歸國後就
會把這種文化帶進來,現今我國法科學者留日
留德的比例極高,也就造成學說的方向漸漸往
更重視人權的面向去邁進,因此從民法、刑法
到行政法,近十年的考題爭點反而都是比較站
在人民與被告的角度,遇到政府或被提告時,
應該要提出什麼樣的法條、學理與實務來防禦
,而我國的文化其實是比較重視傳統道德與服
從領導的右派文化,考生在考這種題目時就會
覺得有點格格不入,會覺得奇怪我怎麼讀法律
的書是為了替犯罪者與偷懶被懲罰的公務員辯
護,於是回答出奇怪的東西。
但其實現在國考許多法律的爭點與社會科學的
考點都沒有預設立場,而更看重考生提出的法
條規定、大法官解釋與學者學說實務或判例,
如果有數據證明與學者的權威著作來證明就更
好,也就是說不管你支持政府或人民,不管是
支持原告與被告,只要能提出合理與充分的理
由,閱卷委員就會給你應該有的分數。
不過這種考試微妙意識型態的變化在不同考科
其實會有不同的表現,例如國文科的教授通常
觀念比較傳統,因此比較偏傳統右派倫理思想
的八股文會得到比較高的分數。
而在刑法的部份,我國刑法教授的主流目前是
偏德日派,因此意識型態其實是偏左,所以刑
法的題目有很多爭點都是要考生幫犯罪者或加
害者辯護,而這一點會讓很多第一次考國考的
考生很不習慣,例如我國目前大部份的人民都
主張應該維持死刑,但我國目前主流的刑法學
者因為留日留德的背景多,反而比較主張傾向
廢死,但這些學者出的題目不會直接以廢死這
種目前還有爭議的題目來出,而會出「罪刑法
定」「武器平等」「重視程序正義與照顧加害
者人權」的角度來出題,而如果菜鳥考生測風
向測錯,就會回答出委員不喜歡的申論。
寫到這裡,筆者不是教大家先測風向再決定要
怎麼寫,而是主張不要想著去測風向,而是讓
法條、憲法、學說與實務判例來自已說話,也
就是說不要有自己的立場,而是有多少證據就
說多少話,這也是為什麼,不管考什麼題目,
一定要把一般原理原則這種千年不變的幹話寫
出來,例如「依法行政」「信賴保護」「罪刑
法定」「比例原則」「程序正義」,其實這些
原理原則都是很中性的,不同立場的人都可以
使用這些原理原則來為自己辯護,而大法官就
是使用這些法律術語的高手,他們高來高去的
不斷使用抽象、正當性十足但卻不具體不用舉
證的「原理原則」,就是因為「舉證之所在、
敗訴之所在」,而這也告訴我們,不要有預設
立場,而是儘量讓「一般原理原則」與「慣例」
來說話,就能取得這種像是大法官地位般的制
高點,別人很難說大法官的說法是錯的,因為
大法官根本什麼都沒說,而說出來的也是癈話
居多(意思是說,大法官的話術看起來兩邊
都支持,但又好像都不支持,例如說依法行
政但沒說是依什麼法,一方抗議時就再看風向
來決定要依什麼法來解釋,其實現在年金改
革這個議題就可以看出這種現像,明明年改就
是違反「信賴保護」這種憲法等級的法治國
原則,但大法官仍然可以以「超法規阻卻理由
」、「公民不服從」、「比例原則」等抽象法
理概念來做為對抗「信賴保護」這種基本原則
的武器。
其實大家如果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連一般法律
的原理原則彼此之間也有拮抗的關係,年金改
革當然是一種違反信賴保護原則的政策,但站
在比例原則的角度,國家也確實給公務員比一
般人民更高比例的金年福利,因此大法官為什
麼要測政治的民意風向也有他合理的理由,這
也是為什麼需要三權分立的原因,因為法律無
法解決的問題,就是政治解決了。
而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大法官會議會阻擋人
民提年金改革的釋憲案,因為政治的風向現
在還在吹,尚書大人很聰明的,不會把自己
放進一個還搞不清楚民意方向的絞肉場中。
好,那如果有一些題目連大法官都不知道怎麼
寫,請問考生要怎麼寫呢?
國考的申論題目會有爭點且難寫需要花許多時
間準備的大部份都是社會科學題目,為什麼呢
,因為數理科的題目不會產生爭議,一加一就
是等於二,不會因為信賴保護就變成三,而法
律、行政學、管理學、政治學這種社會科學的
題目就會因為意識型態與立場風向的改變而出
現不同的「答案」,這就是菜鳥考生一開始接
觸國考很不習慣且想不透的地方所在,菜鳥考
生會以為國考都有標準答案,而且結論一定是
具體清楚正確且沒有模糊空間的,但卻不曉得
實際上國考社會科學中很多題目都沒有答案,
連學者彼此之間也只有「抽象原則」的「共識
」,而這些抽象原則還是會「彼此拮抗」的。
而這就是國考申論的藝術所在,也是為什麼
有時候背誦比理解更重要的原因,因為試圖
搞清楚的考生會愈來愈不知所措,怎麼風向
一直變來變去,但背誦的考生沒有這種困擾
,因為看不懂背就對了,這種連大法官都沒
有搞懂的東西怎麼會叫我們考生來搞懂呢?
本質是讓人搞不懂或因為大家不容易搞懂才
可以發揮其作用的東西,當然就不要搞得太
懂才對。
而今天這篇文章就是要告訴各位考生,不要
太鑽牛角尖,不要試圖把所謂的社會科學完
全搞懂而浪費太多時間在學理的理解上,因
為社會科學的本質就是一種左派與右派永遠
不斷政黨輪替且風水輪流轉的學科,永遠會
出現新的學說與見解,但卻不脫離一般原理
原則的相愛相殺。
而這也是為什麼,一本書主義、考古題主義
還有一般原理原則推論主義是最好的國考準
備四大策略:
①一本書主義:一本聖經版教科書可以讓考生
只讀精華,只讀重點,不斷復習,背誦容易。
②考古題主義:學問的理解是沒有止境的,但
考古題的重點與風向卻是有盡頭的,分析考古
題可以看出主題委員與閱卷委員的意識型態傾
向,也能因此知道要怎麼回頭去推論教科書的
重點,還能學會怎麼分析出寫申論題的版型、
格式、句型、語法還有文章申論公式,當然比
讀教科書有效率的多。
③一般原理原則主義:以不變應萬變,學會最
高明最正確的打高空且看起來兩邊立場都照顧
到的話術,會是應付國考社會科題目最好的方
法,因為不需要測風向,讓委員自己腦補就好
了。而這也是政治的最高心法--朋友多多的
,敵人少少的,只要掌握這個原則,所有人都
覺得你是朋友,說的話聽起來都站在他們那邊
,但其實你根本沒有立場,只是很會說場面話
④關鍵字主義:國考筆試是最公平的考試了,
如果考生有去觀察高鐵、捷運與台鐵的櫃檯服
務人員,就會有一種感覺,怎麼高鐵與捷運的
櫃檯小姐都長得特別高年輕特別漂亮,而台鐵
就反而比較老比較沒那麼亮眼,因為高鐵與捷
運要面試,而台鐵則純粹是筆試(但部份工作
需要體能測驗與通過健康檢定。)
而有面試的考試註定是不公平的,因為雖然表
面上高鐵與捷運考試的官方說法一定會說依勞
動基準法規定不歧視高年紀也不歧視長得醜的
,但實際上有面試的考試最後就是會大量淘汰
掉許多年紀大與長得不討喜的考生,因此筆試
永遠會是最公平的考試,但筆試本身是有鑑別
漏洞的,因為筆試很難鑑別出考生的綜合能力,
不管是因為考試時間的限制或出題題型的限制
,都讓筆試註定有漏洞可鑽,而身為考生當然
要完全把握這個「明明知道是漏洞但又不能補
起來的鑑別漏洞」。
而筆試最大的漏洞就是,考試的型式註定只能
以很少的題目來試圖鑑別考生對該科目的完全
理解程度。
如果一張申論考試出十題,而且題目又有鑑別
的深度,那麼這種考試絕對可以鑑別出考生的
實力,但問題在於,出十題的話就至少一張考
卷要請五個閱卷委員來改,然後一張考卷至少
要改一個小時,然後每年的高普考試至少要花
一個星期,這在現實層面都是不可能做到的。
而為了既公平又排除面視的歧視,還要不能花
太多時間來出題與考試,就只能想辦法在出題
目的時候,看能不能把四題的題目中,把學科
的核心重視精華問出來。
因此我們反向推論,如果我是出題委員,我要
怎麼出才有辨法一葉知秋呢,那一定要出一種
可以逼出考生寫出「細微」「有深度」「有一
定水準才能看懂題目在問什麼」「有讀到一定
時間才會背起來的某個細微關鍵概念」,因此
推論到後來,「專業關鍵字術語與其衍生旁生
邏輯句型」就會是申論考試必考的鑑別點。
然後一個題目絕對不會只考一個鑑別點,而是
至少會考5到15個之間的鑑別點,如果一題
是二十五分的話,鑑別點一定會依量化的指標
來做為集體閱卷的評量公式,否則當每個閱卷
委員都有自己的主觀且質化的評分標準,國考
的公平性就盪然無存了。
而這也是為什麼口訣記憶法應用於國考非常適
配的原因,因為口訣解壓縮還原出來的,必然
是大量的專業關鍵字,也讓考生容易透過壓縮
版型與公式的方式而容易記憶。
而專業關鍵字的背後沒有意識型態也沒有立場
,因此申論文章的寫法不需要寫得慷慨激昂,
只要平舖直述的把所有支持的理由與證據都寫
出來就可以了,這也是為什麼國考的重點會放
在「數字、學者姓名、學說理論、學者的書、
實務、判例、法條、大法官解釋、權威名人的
見解、民意調查與研究、實例,因為,以上的
所有所有關鍵要素都是為了在論說文的架構下
去說服對方,說服閱卷委員,而專業關鍵字就
是用來突顯以上的各種重點要素,讓委員覺得
你真的是內行,才寫得出來的明確指標。
看得懂這篇文章的人有福了,因為至少準備的
方向不會錯誤也不容易被誤導,只要認真依正
確的國考準備邏輯與方向來準備,自然能勝過
大部份沒看濄這篇文章的考生。
我好像把自己的這篇文章描述的有點厲害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
因為
「我不用急著謙虛,還沒有那麼偉大」
2018年12月3日 星期一
《上榜心法》算的愈精,考的愈好
上榜心法-算的愈精,考的愈好
孫子兵法有云:「多算勝,少算不勝」
而考場如戰場,會算的考生當然比不會算的
考生更俱優勢。
因此身為一個國考生,就要去大致估算自己
在不同難易度考試的上榜機率,才能擬訂出
最適合的準備攻略,而算的愈精,就會準備
的愈好,而且可以做出最適當的停損與停利
指標,讓自己在最適當的時間點考上。
一般來說,如果以高考做為計算標準,要考
上高考約需要1萬個小時的準備時間,這是
很合理的評估,因為要掌握一門專業也確實
差不多需要1萬個小時的努力。
一萬個小時除以24小時則約需要417天
,但一個考生不可能每天都讀24小時的書
,因此合理的準備時間其實是每天8小時,
有的全職考生可以一天讀12小時以上,但
是我們還要扣掉分心與沒有集中注意力的時
間,因此一天能確實的讀上8小時,就己經
是非常認真的了。
因此10000個小時除以8小時=1250
天,然後1250除以365天=3.424
年,所以考上高考的合理準備時間便是3.4
24年,因此國考界才會有一個說法,全職考
生考上高考的時間平均為3年,當然實際上會
因為個別考生的實力與先備基礎而有所縮短與
延長,例如本科生或本來就比較會讀書的高材
生,就可以縮短準備的時間,而以一個智商1
10,在學校成績中等的考生而言,三年是一
個合理的數字。
如果是普考則約可以再減少一年至半年的準
備時間。因為普考比高考少考很多科,申論
題的題目也比較少,確實比較容易準備,但
很多考生發現,有時錄取高考反而普考沒有
錄取,因為當大家都預設普考比較好考時,
就會拉高報名數量,而依常態分配,一旦考
生數量多,高手也就多,於是反而造成經濟
學的理性預期效應,加上普考的學歷要求低
,也是報考人數較高考多的原因,僧多粥少
就勢必造成上榜率變低,因此主觀上容易度
與客觀上的上榜率是兩回事,大家要計算清
楚。
因此版主其實會建議,一旦要參加高普考試
就是高普考與初等考、地方特考都要報名,
如果追加一科就能再報名其他特種考試就更
好,因為高手出沒的地方非常隨機,要拉高
上榜率就是要預設每場賽局自己都有獲勝的
機會,哪怕你準備不完全,一樣有可能在高
手從缺的考試中金榜題名。
這也是為什麼,歷年各種考試都有考生覺得
很奇怪,為什麼自己考不好的考試上榜了,
覺得有準備也考的不錯的考試卻落榜,正是
這個原因。
考生最佳解是第一年就考上,但實際上真正
要考上高考卻要準備三年,如果你是一個只
準備一年的考生,你就要計算怎麼準備有機
會在第一年矇上,這也是為什麼同心圓準備
法是國考中最有效率的準備法。
因為每個人都是人生父母養,我們不可能比
別人聰明多少,也不可能比別人笨多少,因
此讀第一年大約可以準備到什麼程度也是可
以評估出來的。
以上圖的漫畫為例:
第一年的實力就是差不多只能掌握基本關鍵
字與關鍵概念,但是很零散,還無法整合融
匯貫通。
第二年可以掌握關鍵概念彼此之間的關係,
因此可以寫出有道理有邏輯的段落,但比
較複雜的綜合性分析還做不到。
第三年可以寫出完整架構且邏輯重點都俱
備的全篇文章,但遇到冷偏新難的題目會
不知道如何變通。
第四年則是精熟到倒背如流,遇到冷偏新
難的題目也完全可以處理,就像是一個熟
悉九九乘法表的人,遇到加減法不管如何
變化,都覺得很簡單易如反掌。
而我們一旦知道了第一年到第四年的考生
平均水準到哪裡,就能計算出怎麼讀怎麼
練習比較有更高的機率考上,因為我們可
以透過偷吃步捷足先登。
這也是為什麼一本書主義與考古題策略是
準備考試最有用的策略,因為百分之八十
的重點在百分之二十的內容中,只要針對
百分之二十的內容不斷精熟複習,就有百
分之五十的機率可以在第一年考上。
而重點精讀,非重點的地方則是略讀速讀
有印象,就能大致彌補只練習考古題或精
讀一本書的缺漏。
而這就是最基本的心法,雖然看起來很粗
糙,但心法本來就不宜太具體,才能有足
夠的靈活度來應對臨時的各種變化。
而一旦算的愈好愈精,準備起來就愈有信
心且愈能堅持到最後,充份條件與必要條
件是互相支持的,實力、心態與信心也是
互相加分的。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考生能不能考上,在
考試之前就能心裡有數的原因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