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多月就又是一年一度的高普考了
,勝敗在此一舉,但對於一個準備還不夠
充分的考生,到底有沒有什麼在一個月的
時間就超車考上的策略呢?
筆者覺得是有的,在此為各位考生提出以
下淺見。
量變產生質變,在看過約超過一萬本各類
書籍後,筆者慢慢悟出一個道理,那就是
所有的理論與見解,背後一定有一個可以
貫串其中矛盾與歧異的上位法則,而只要
找出這個上位原則,那麼這樣的策略與方
向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就以決策判斷的標準來說,只要有六成以
上的勝率,就可以去做,然後再配合快速
反省與修正的策略,就能在最後取得至少
八成滿意的結果。
而我們在考前一個月的衝刺策略亦是如此
,當我們相信我們採取的方法是科學有效
有根據的,潛意識就會產生信念,而信念
就像隱形的翅膀,在無形中幫助我們達成
目標。
而為什麼一個準備不充份的考生,還是有
可能在一個月的衝刺就考上國考呢?
背後其實有非常堅實的量化與質化分析基
礎與根據。
原因如下:
①其實高普考試的鑑別度是不夠嚴謹的,
某種程度也註定不能「太」「嚴謹」。
為什麼呢?
站在政府的角度來看高普考這件事,高
普考是國家文官採取最重要也最普遍的
一個考試,因此一定要公平,而且不能
太難太偏太新,所以為什麼幾乎所有考
上的考生都重視考古題勤練考古題,正
是建立在考古題給人民的信賴保護基礎
與法律穩定性上。
❶考題有七成比例不能太新的原因是,如
果超過2成五是新考題,那麼這場考試就
註定是不公平的了,只有資源豐富的,有
錢可補習的考生才考的上,沒錢自己讀的
就考不上,這是不符合國家考試取才原則
的。
❷此外閱卷委員還有學界大老也不希望題
目太不穩定,就一門知識傳播的角度來看
,學界大老通常希望補習班或其他傳播媒
體能支持自己的論點或是傳播自己的論點
,如果今年出一堆新題,明年又出一堆新
題,首先補習班很難教,學者的論點與權
威性也就很難建立,對於考生又增加經濟
與閱讀的困難性,因此最合理的作法還是
穩定。
❸而就閱卷改分的穩定性與公平性來說
新的題目或太難太偏的題目或許可以做
為識別一個考生是否關心最新時事與本
科發展的態度,但是偏與難的題目本身
就不太可能是不同學者都公認正確的考
試內容,畢竟出題老師只有一位,但閱
卷委員卻是數十位,於是題目的公正度
與廣博度一定要能讓這些閱卷委員都覺
得合理,改分才能嚴謹公平,這些因素
都使得高普考的題目不可能太偏與太新
太難,如果有也只會限縮在二成五的比
例以下,通常申論題四題裡面才會有一
題是這種偏新難題,就是為了要鑑別出
考生彼此的實力差別,同時又不讓考生
走偏鋒,用猜題的方式考上而不去讀普
遍合理的內容。
但就算出了這題所謂又偏又新又難的題
目,難道沒看過題目或看不懂題目或不
知道特別去準備某個大老獨門暗器的考
生分數就一定差嗎? 那也不盡然,因為
自古文人相輕,閱卷委員數十位,本身
也有自己的學派與老師的訓練傳承,因
此改分的時候不一定會完全依照所謂出
題大老的觀點來改分,有時候不會寫的
考生正因為不會寫,剛好寫的內容符合
敵對學派委員的觀點,反而被改高分,
這也不是不可能。
❹站在閱卷實務的角度,一個閱卷委員一天要
改數百份考卷,這時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如
果這委員改的第一份考卷很會寫,那第二個
考生寫的考卷就算寫的還不錯,也會因為相
對比之下分數被改低,而如果第一份考卷寫
超爛,第二個考生的分數則可能被改得偏高
,而經過數百份程度不同考卷的扭曲之後,
閱卷委員很難像電腦選土豆一樣嚴謹,因此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考生考到後來覺得很奇怪
怎麼自己覺得會寫的題目分數很低,反而不
會寫的題目分數很高,質此之故,最公平的
閱卷方式與標準應該是閱卷委員一開始開會
時就定義出一個量化的評分標準,例如寫出
條號得幾分,寫出法律原則得幾分,寫出理
論與大法官釋字再加分,最後再寫出實務判
例又再加分,此外符合綱舉目張結構,符合
法律三段論又能呈現論說文的辨證精神,那
麼分數也就不難不高了。
於是我們經過以上因素的分析會歸納出一個
答案,那就是一個能考出公平公正普遍原理
的考古題,才會是好的國考題目。
❺此外就考選部的角度來說,為了不讓閱卷委員
的主觀意識影響公平性,每份考卷都會有二閱
,也就是兩個委員看過,而如果第一個委員與
第二個委員改的分數相差太多,就會由第三個
委員再看一次,然後再打出一個分數由這三者
折衷,在這種情況之下,寫的太偏太另類,在
這樣的閱卷實務上就是不利的。
(不過理論歸理論,就筆者當年在研究所觀察
研究所教授改研究所入學考試考卷的現場狀況
有的教授很混改得很率性,感覺沒什麼標準可
言,有的教授很嚴謹,會把同一份考卷一看再
看,但不管如何,愈忙的教授就愈不會花太多
時間改考卷,於是到了最後,教授比較像是依
直覺在改考卷,然後改過的考卷也很少再重頭
評分一次,而如果二十幾個考生的考卷都這樣
的話,數百份的考卷有可能因為覺得自己改的
不太公平而重改嗎? 我們觀察最近台大事件中
對於管中閔案件不同立場的教授就有完全不同
的法律見解就會發現,教授這個圈子,比我們
想像的還不統一與寬嚴態度差異極大,這都是
為什麼社會類科考試很難達到真正公平的原因。
❻但各位考生也千萬不要認為國考可以隨便
考隨便上,因為大家如果分析歷年上榜名單
就會發現,高普考重榜的考生非常多,這就
代表一個考生如果真的作好充份準備,很難
考不好,因此國考的鑑別度對於一個能力值
在八十以上的考生是非常有鑑別度的,而對
於一個能力值在六十左右的考生,才會出現
鑑別度不足的情況,而我們反思會造成這樣
的結果,也暗示了考古題與基本題型在背後
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才能讓那麼高比例的優
秀考生得以重榜考上,這也告訴我們,天道
酬勤,不是亂讀就可以亂上。
話說回來,也由於國考有以上的特質
還是有機會透過下駟對上駟的策略,
亂讀亂上,而這種戰略恐怕分數不會
太高而只是勉強及格上榜,但我們考
試本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及格考上,並
沒有要成為大師,因此換個角度來說
八十二十的重點準備原則反而是投資
報酬率最高的策略。
依考選部官員的說法,申論題考試題目其
實每年都是用抽箋的,而且是從學界與實
務界大老等不同老師各別出的題目中,一
一放在信封裡,才從這些信封中公開公正
的隨機抽出。
也因此一開始只鎖定某些特定大頭學者的理
論與學說來準備或猜題其實是很有風險的,
不過比較有時間的考生不妨從最新的學科
期刊與最新相關考試的題目中推論出今年
的考題趨勢,來面對那二成五比例的偏新
難題。
我們在有了以上的認知後,我們自然就可以以
一句話來做為我們急速準備的策略精神。
[ 一個東西走起來像鴨子,叫起來像鴨子,那它
應該就是一隻鴨子]
因此我們可以實踐的戰略如下:
一份好的申論題答案,就是內容寫的看起來像很
會寫,字看起來也是會寫的人寫的感覺,文章的
結構看起來也是會寫的人會寫出的樣子,閱卷委
員就會「認為」你「很會」寫。
上面這一段看起來像癈話,但其實分析下去
會知道這樣寫背後有大學問。
❶因為閱卷委員一天要改數百份考卷,所以
沒有必要把題目寫的完美感人,而是先求
有再求好,第一要求字整齊,第二要求版
型要綱舉目張像是會寫的樣子,第三要求
把所有必要的關鍵主詞名詞理論實務學者
等都一定要寫上去,至於連接詞,形容詞
、副詞等屬於抒情文需要而論說文不太需
要的詞類儘量省略,別忘了考生寫考題的
時間並不多,寫太多癈話反而佔用了寫重
點的時間,對自己不利,而站在閱卷委員
的角度,因為時間趕,勢必採取量化與質
化關鍵字快速過濾策略,也因此其實你只
要想辦法把關鍵專有名詞都串起來,就像
文句不通閱卷老師也會因為快速腦補的閱
卷心理而「莫明其妙」的看懂你寫的內容
,雖然很可能本人也看不懂自已到底在寫
什麼東西。
這樣做的另一個原因是,其實對手比我們想
的還弱很多,有時連關鍵字也寫不出來,再來
閱卷委員也怕誤把考生的分數改低,所以會傾
向同情考生有寫出關鍵字的誠意,而比較不計
較這些關鍵字是怎麼串起來的,而就這個觀點
我們在寫申論題可採取以下四大策略:
➊ 申論題四題的答案與字數要平均
因為要看起來像會寫,所以申論題四題都要
算好字數,綱舉目張,絕對不可以有的題目寫
很多,有的題目寫很少,因為這樣形同像委員
承認你有的題目會寫,有的不會寫,也在間接
叫委員不給你平均高的分數。
❷申論題是有版型與萬用結構可以套用的
最常見的就是人事時地物金錢,例如行政程序法
條文第九十二條,就把機關,方法,單方面、人
民,有法律效果等各種結構因素列舉出來,這也
就是為什麼重點是重點的原因,因為有結構才
有重點可以列舉,也才全面,分數也才給的出去
❸申論題是可以唬爛也可以避實擊虛的
例如,會寫的地方拼命寫,不會寫的地方
就找個理由繞過去不寫,並讓委員覺得是你
很懂所以不 寫,舉重明輕,要壓縮字數時則
用文言文,要填充字數時則使用白話文,然
後不知道寫什麼時則要多舉例,最後字數不
夠還可以使用倒裝語話, 把同樣的內容用不
同面向的說法再說一次。
而如果要唬爛的話還可以借此來考驗閱卷委員的
程度,例如國文作文常常需要找一些古人與詩人
的名言做為支持自己論點的「重言」,此時就可
以找一個平常廢話很多的作家與名人,例如愛因
斯坦與馬克吐溫,此時你想寫什麼名言就可以寫
什麼名言,例如愛因斯坦曾言「愛是一切問題的
解答」,而委員也很難確定說到底愛因斯坦說過
這句話沒有,於是就至少會給考生一個中規中矩
的分數,當然名人不要亂找,就像孔子絕對不可
能講什麼「自由主義與法治的精神是民主的基礎」
,而這句話就像是盧梭會講的話,那就可以唬爛分
配這句自己發明的話給盧梭(因為這些名人平常實
在廢話太多了,所以怎麼唬爛都看起來沒什麼問題
)此外對於很深奧沒看過的題目,也可以自己編一
個從來沒人聽過的學者名稱,最好不要叫傑克或
約翰,最好是名字特別一點的,這樣委員會開始
懷疑很可能真的有這個學者,只是自己讀的書少,
不知道這號人物,因此最後會給考生一些筆墨分數
,因為他實在是不敢確定到底有沒有這個學者
講出了某個特別且支持你觀點的理論,這個策略
其實是有點賤,但反過來想,委員可以考考生,考
生也可以回過頭來考委員,而如果委員連基本的識
別能力都沒有,應該沒有資格領閱卷的錢。
❹準備不充份的考生反而可以靠唬爛與奇兵策略取勝
唬爛策略是有風險的,一旦沒弄好分數會很低,因此
有準備的考生反而不敢這麼做,而準備不充份的考生
則可以放開手腳來寫,而且也不會緊張,因為本來就
不會寫,也沒有忘記的問題。
而在選擇題的部份
①選擇題是電腦隨機由題庫抽出來的,因此
一張選擇題的答案最後的統計應該會是
ABCD四個選項數目平均,例如50題的選擇
,如果你有一到二題不會寫,發現其他選擇
題的答案大部份都是ABD,數次最少的是C,
那麼那兩題不太確定的答案有比較大的
機率是C。
②準備選擇題採取大量答題策略,如果時間
不夠連答題練習都不要直接大量看題目與其
正確答案就好。因為老實說,練錯的題目常
常會一再練錯,反而加深錯誤答案的印象,
那不是很白痴嗎?
②如果有練習作選擇考古題的話,要記得做錯題筆記
做過做對的題目就不要再做 ,這樣才有效率。
③不要再做從頭到尾的考古題練習,而是抽箋式的抽答
同時要針對自已最不擅長的題型來練習。
④記住萬用架構,例如人事時地物,金錢,法律,一般
原理原則,經濟,效能,公平,正義,服務等萬用
八股中性關鍵字。
⑤可以使用偷吃步原理,例如自己創造出新的學者與新的
理論來騙字數與充滿表面效度,最好是提出一些名字很
長的學者與很另類的理論,閱卷委員看了會懷疑是不是
自己書讀不夠,所以不認識這個學者與他的大作,因此
也不敢給你太低的分數,
其實大部份有準備的考生,在最後一個月
都是採取一本書主義加上不斷複習與精熟
的策略,因為考前的短期記憶需要透過不
斷的複習來精熟來強化,於是厲害的考生
最後幾乎都是看重點筆記與口訣,再配合
十年內的考古題來驗證筆記與熟悉口訣,
說穿了就是一種記憶壓縮檔的策略。
最後我們還可以採取萬用論說文結構
策略,例如法科與行政學類科通常最
常是想要得到一種「雙重否定」結構
的答案,例如不管問什麼問題,我們
都要寫出甲說乙說,然後先說出甲說
的優點,再說甲說的缺點,此時再引
出乙說來補充與加強,最後再指出乙
說的限制與問題,而這種寫法通常也
是法科題目最後答案結論的寫法,
於是乎不管你到底有沒有搞懂什麼是
甲說,什麼是乙說,寫的東西看起來
也像是會寫的感覺,而此時要用的語
法就是例如「依法行政」「罪刑法定」
這種八股專業關鍵字,搞得委員要說
你寫錯都很難。
寫到這裡,我有一種感覺,那就是申論
題的範本就像是官員每天在電視上講的
幹話,講了一堆沒有具體內容的東西,
但你又不能說他說錯,這也是為什麼我
們常常聽到法律界有這麼一句話
「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
唉,話說我好像在教各位偷吃步,但其
實不是的,因為如果再看的更深一點,
大家會看到所謂公共政策或公論就是一
種充滿正面想像的迷思,政治、人性、
語言莫不是如此,而能參透箇中奧妙,
你就算沒有考上國考,人生境界也己經
更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