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7月26日 星期二

《申論寫作》關於閱卷委員的閱卷心理偏差

 


上周高普考剛考完,我想應該又是幾家
歡樂幾家愁,而不管考得好不好,有智
慧的考生都知道要從經驗中學習成長,
我們應當抱著「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的心態來衝決網羅,就是因為題目難還能
漸漸找到解題方案才顯得出自己努力的過
程是難得且值得尊敬的。


而筆者觀察今年的題型,發現其實跟往年
一樣,題目不是直接出考古題,就是出考
古題的變形題,再不然就是從新聞事件中
找考古題的考點來考,而真正冷門的考題
不多。

其實就算冷門的考題多也沒關係,
首先是大部份的人都不會,而會這種冷門
題的人本來就超強,因此也不是我們本來
設定要擊敗的對手。


有的題目會出的很奇怪,導致考生看不懂
題目在問什麼,其實遇到這種題目就是把
考生知道關於該考科的所有重點關鍵字寫
出來就對了,因為這種題目是開放型的題
目,故意不問清楚,出題委員從開放的題
目中想要測出考生對這整個考科的關鍵核
心重點到底懂多少,而有時這種題目對於
自俢的考生更好,因為代表沒有既定的答
題模式,反而可以隨心所欲的發揮。


從國文用字的角度,其實國考申論題的問法

不精準且不合邏輯已經很久了,有時都懷疑

這題目是國小學生出的,題目背景常常介紹

的不清不楚,條件交待的模擬兩可,常常還要

考生自己假設條件才能作答,,我記得我第一

次考國考時就有一種這些題目到底在問三小的

感覺,因為一個稍微有文字素養的人也不會出題

目出的這麼隨便,後來經過很久我才明白就跟

台灣的工安一樣--連專家也都很隨便,此外還有

就是所謂的「政治正確」與「路徑依賴」,造成

錯誤不合理的考法與獨門暗器,還有不公平的口

試與面試,居然還能一直出現在國考或國營事業

考試。


而每一考科都有專屬於自己的獨特問法與理

解方式,考生必需成為這個領域的怪人才

能知道為什麼這些題目會問的這麼怪。


而這裡的「怪人」 的同義詞,就是「專家」

的意思。


而為什麼申論題型最後不管題目在問什麼
,最後都會向考古題的考點收斂呢?

其實這跟人性有關,因為出題委論與閱卷
委員也是人,也常常犯一般人容易犯的錯
誤。


此時可能有人會說,你這說法不對吧,這
些出題的學者都是專家與教授,一定思維
都很嚴謹,怎麼可能會犯下一般人也容易
犯的錯誤呢?

大家應該也在地球活了一段時間,或至少
也都看了不少年電視,稍微有人生經驗的
人應該會發現,專家常常真的是專門騙人
家,而且專家才往往比一般人更極端,偏
見更嚴重。

而且正也因為這些專家自認是專家,更不
容易承認自己的錯誤,因此也更容易文人
相輕的不輕易接受其他專家的觀點與意見。

於是到了最後,我們會發現,聰明的人多
但有智慧的人少,只是聰明的人的表面效
度看起來聰明,讓其他人誤以為自己比較
笨而給予這些演員更好的條件與待遇罷了。


有一句名言值得大家思考,那就是這些專
門騙人家的專家有一個絕對不敗的思維模
式,那就是

「我雖然也不全知道,但我至少知道你不知道我不
  全知道。」

我們看電視上股市名嘴或醫學專家或政治
人物的論述看久了就會發現,他們好像講
了很多,但總合的意見卻是零,常常沒什麼建設
性與參考性。

「依科學的數據,你這個症狀應該是癌症
,但我也不排除有其他的可能。」

我們要的是具體可執行的意見,不是這種
兩面看起來都對的理論。


「這股票我們看線圖可以知道最近很強勢
,但我們也知道過去的歷史不一定可以重
現未來。」

這有講等於沒講,但這種還算比較負責任的
,因為具體叫你怎麼操作的建議更像是一種
賭博與詐騙。


「目前臺灣最好的親美日抗中,這樣我們才
不會被統一。」


「我們離中國近而離美國遠,而且我們的經濟
有一半是靠中國支撐起來的,雖然中國是流氓
,但至少常買我們家的東西讓我們過的不錯,而
住隔壁村的美國警察常叫我們幫忙看流氓還收保護
費,不時以台灣為理由來要脅中國,明明兩邊都
心懷鬼胎,我們卻把賭注全壓在住隔壁村的美國警
察,請問這是合理的政治決策嗎?」


「目前臺灣最好的策略就是親美和中,因為
我們不確定到底哪一邊會在重要關頭為了自
己的利益來犧牲我們。」


大家會發現,結論永遠都是以上三種,不是

親誰就是反誰,或者是折衷

言論市場到最後一定就是正反合,各種考科
出現的學說也都是這樣。只要知道這個模版
,申論就不會寫得太差。


大家會發現,許多專家最後的結論往往都是沒有
結論,也不敢給太明確的意見,因為所有的
學說總合與矛盾都彼此抵銷後,我們會看不
出到底在兩難之中要選擇什麼樣的意見最好
,所以博學的人都是很保守低調的,因為他
們學的愈多就愈感覺自己所知極少,反而
學不多的人會有非常強大的自信,而這種自
信會讓大眾感覺這個半吊子是專家,因為大
家會想,一定是這個人很懂,才敢那麼明確
的提出那麼具體的建議。


而這也是為什麼這個世界一直會發生戰爭
的原因,因為想法與觀念愈明確愈極端,
就愈能讓一般人覺得是權威,而說錯的代
價也很小,因此政治人物最擅長以極端的
言論來為自己爭取利益,代價則是這些選
民來承擔,我們從什麼國師或預言家的角
度來看這件事更能確定是這樣,
因為十件
事講中一件大家都對這個人印象深刻,但
大家卻容易忘記這個人沒講中的另外九件
事。


尤其是集體的組織,愈容易出現集體盲點

還有集體下的極端化意見,大家看工會的

代表永遠是衝組當選,然後每次都是硬幹

硬衝,很少是黑臉與白臉搭配得宜,組織的

一元堂現像讓意見最後都會變得極端化。


而恐怖的是,現今世界各國的政黨政治

都有這種極端化的現像,那就代表世界

大戰出現的機率高的不得了。


在股市裡的名嘴中,目前最紅的就是所謂
的哲哲與空軍總司令嘉偉老蘇,大家會發
現哲哲看多,嘉偉看空,但奇怪的是,不
管目前股市多空的情況如何,這兩個極端
相反意見的名嘴,都有自己為數不少卻忠
實的信徒。

賺錢的永遠是可以公開講幹話的這些人

不論是股市名嘴,youtuber,政治人物
或學者專家,神棍,都一樣,公開的幹
話講愈多,就能吸引到一定的信徒,然
後因此得利,也因此我們每個人都一定
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然後永遠要記得
一點。


不論是道德,正義,公平,法律,真理
,都要以自己的初心與生命經驗法則當

唯一參考指標,因為騙子太多了,我們寧願
相信自己也不要給別人騙。


然後原理原則與法律幹話、政治正確還有

標準格式,常常反而變成申論的重點與歷久不

變的基礎,意見與結論反而常常變得折衷與

平衡,最後就是見仁見智各打五十大板。


跟著操作輸錢的散戶不會埋怨名嘴,反而
總是會怪自己是不是沒有聽出老師的弦外
之音。


在宗教裡也是一樣,邪教教主的見解往往
極端但明確且具體,根本是不學無術,許
多教義也都抄襲傳統宗教但又抄得不完整
,筆者看過統一教的教義還有日本真理教
、法輪功的教義,就發現這些教主也掌握

了以上「專門騙人家」的話術奧義,也就

是一知半解但卻用很權威篤定的態度與語

氣,讓信徒覺得教主講的才對,否則怎麼

這麼敢講又這麼篤定。


稍微有點哲學邏輯基礎的人,都會發現統一

教、法輪功與真理教的教義前後矛盾且

邏輯不一致,而且會發現他們有明顯為

了吸收信徒更改修正教義的現像。


十年前上師的修行心得日記在十年後居然變了

,宗教的教主與上師連對自己誠實都做不到。


反而傳統宗教至少教義不會改來改去。

當然這也不代表傳統宗教一定比較好,

只是至少有品牌比較不會是詐騙。

他們就是衝著這一點

「我知道我不知道,但我確定信徒不知
道我不知道。」

意思就是,只要把一件事講得有邏輯,
隨便唬爛都會有人相信,然後再依照大
數法則來做市場區隔,去固守一定的言
論市場,然後講的有趣或又搧動性,只
要相信自己意見的人夠多,
那麼就能割這些人的蒜頭。

而知道別人也不知道這件事本身,就讓一
個人看起來好像什麼都知道。


好,那我們來看國考申論題這件事,其實
也是一樣的,某種程度出題委員與閱卷委
員也不完全知道最正確的解答,但他們知

道題目的解法,這就導致考生很可能才真正知道
題目的答案,但因為專家都有這個領域的
「政治正確」,不允許考生答出超出政治
正確的答案,反而比較接近正解的寫法拿
不到高分,配合考古題與教科書寫法的答
案才拿得到高分。


當然,這種情況在理工科比較不會發生,
因為數學不會就是不會,沒有政治正確
與心理學偏見可以產生作用的空間。


但在社會科學,也就是跟人有關的學問
上,可以說一直在發生。

逆向思考,考生可以從專家學者容易
犯下的決策偏差與心理偏見或盲點來反
向讓自己得到高分,茲列舉如下:

●過度自信   --不切實際的認為自己的表
現優於其他人

閱卷委員認為自己的見解優於其他委員,
所以會有自己改考卷與給分的獨特見解,
這讓實力不夠的考生有可趁之機,因為
這代表亂寫也可能拿高分,委員過度自
信就可能會剛好喜歡部份考生亂寫的獨特
見解,這告訴我們永遠不要因為題目看
不懂就放棄,一定要寫好寫滿,因為我們
永遠不會知道,改考卷的人是不是我們奇
怪寫法的忠實粉絲。

而這點可以解釋為什麼同樣實力的考生,
在同一種考試拿到的分數都很不穩定。



●選擇性認知  --以自己的偏見或擅長的
角度來認知事物


專家正因為專業所以叫專家,但專業背後

代表的就是只專注在某
一個領域,講難聽一點其實就是偏見的專
業,而在這種情況下,考生就算不會寫但
卻能選擇某一見解來深入分析,往往會讓
這種專家掉入了專業偏見的盲點中,他們
不會在乎考生結論是否錯誤,反而更看重
分析的過程是不是跟他們的定見一致,因
此申論很重視唬爛就是這樣,而唬爛有一定
的格式與表面效度,只要符合唬爛專業格
式與論述邏輯,就會受到這種類型閱卷委
員的輕睞。

而不同考科有不同考科的專業唬爛格式與
起手勢,有時我們根本都不是在學這個考
科的專業內容,而是都在學這個考科的專
業話術,尤其是法科,學話術的比例還高
於學內容,因為法律這門學問很有趣,他
不像數理科有很明確的標準,而是標準會
隨著人事時地物不斷的浮動,這導致同一
種行為在不同的時間點會得到完全相反的
判決,那這種實務狀況也表示所有的審判
都有很高的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反
而正是法律的優點,因為這也代表那些有
錢有勢可以請最好律師來辯論的既得利益
者,也會耽心自己的官司可能被判的不如
己意,於是乎法律的不穩定性反而又成為
實質正義的一種彰顯,也為弱勢爭取了反
敗為勝的空間。

※也因此筆者都開始懷疑,所謂的因果報
應,冤親債主是不是正因為社會科學的
這種不穩定性而得以有影響法官與閱卷
委員的心理偏差,間接造成了正義得到
彰顯的結果。例如閱卷委員在改某一份
考卷的時候突然想大便,於是不怎麼看
就隨便給了分數,然後這個孝子或好人
就莫明其妙的不會寫還拿到不錯的分數
,或是前一個考生寫太爛,反而突顯
這個孝子考生寫得還不錯之類。



●自利偏差   --將失敗的因素歸於他人,
成功的因素歸於自己。

出題委員出完題如果有自利偏差,往往就會
特別強調自己出題的解題邏輯,不允許其他
閱卷委員用自己的方式來改,但這種堅持自
己正確的態度會造成兩種效應,一是剛好使
用出題委員解法的考生得利,但其實這種解
法不是通說,於是造成非通說反而拿高分的
現像,第二種效應是出題委員提供解題給分
指標,但其他學派的閱卷委員不鳥他,那麼
最後變成怎麼寫也都能拿高分,而這也是為
什麼申論的分數總是那麼的不穩定,因為我
們會發現分數就像垃圾桶決策理論,就是一
堆亂數隨機集合產生的最終結果。

而這種亂數解,對於臨時抱佛腳的考生很
有利,因為只要寫出表面效度,就有機會
拿高分。



●定錨效應 --過度偏重最早取得的第一筆資
訊,後續的決策很難脫離第一筆資訊的影響。

※閱卷委員看到第一份考卷往往內心就產生
定錨,而以這個定錨來改第二份以後的考卷
就會開始產生偏差,因此考生也要利用這種
現像那就是第一題的字至少寫漂亮一點,
然後綱舉目張,寫好寫滿,給委員好的第一
印象,而第二題後寫得醜或不符合格式,委
員會想說考生是因為時間的因素所以寫不好
,不是故意的,比較會同情考生。

而這種錨定效應與尖角效應,月暈效應有異
曲同工之妙,錨定效應尤其針對第一印象,
而尖角與月暈則不限定於第一印象。



●框架影響---受到固定的框架與刻板印象影響
,侷限於特定的看法。

※這與錨定效應又不太一樣,錨定效應是指第一
筆資訊造成的影響,而框架效應則更重視申論
格式與專有名詞的展現,委員改考卷改到後來
都會有捷思心理,也就是抓重點的改法,畢竟
考卷太多了,而看格式看框架就是最快最有效
率的改法,通常格式對與關鍵字有出來就代表
這名考生寫得不錯,尤其有的閱卷委員只看格
式框架沒在看內容的,而為什麼會這樣也是因
為有的科目如民法或刑法,往往內容與格式框
架是一體的,也即會寫的人一定會呈現出某種
框架與格式,於是最後也導致閱卷委員認框架
格式反而不怎麼仔細看內容細節。

而這也是為什麼考生寫考卷最好綱舉目張來
營造好的框架效應。

●自我鞏固--尋求與自己經驗符合的資訊,排除
與自己經驗不符的其他意見。

※大家會發現這些心理決策偏差是連鎖的,往往一種
偏見導致另一種偏見構成了嚴密的偏見迴圈,而也因
為偏見迴圈的邏輯前後是對應的,讓專家更不容易跳
出自己的盲點,遇到自我鞏固型的閱卷委員不一定是
壞事,因為這代表他的意見如果跟考生的見解錯的一
樣,考生反而寫錯可以拿到高分。

※這世界,堅持己見的人往往才能成功,因為世界
太複雜,沒有絕對的真理,反而堅持到底的態度才
真正能成事,而堅持已見的人,至少會有自己的偏
見盲從信徒。

※而這也能解釋為什麼秀才起兵十年不成,因為秀才
懂太多了,想要平衡想要完美,但世界是不按牌理
出牌的,朱元璋與劉邦這種農民或販夫走族,行動力
強才最容易成功。因為成功了什麼都是對的,而理論
對只要失敗都是錯的。


※所以這一點是要提醒各位考生,一旦選擇投入國考
就不要放棄,也不要想太多利害關係或投資報酬率
,因為行動力決定成功的機率,而想太多與計算太
多的結果,反而都讓行動力打折,也因此決定考某
一科就要全心投入,不要想說是不是其他考科或工
作更好,沒有這回事,因為小孩子才做選擇,一個
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把任何選擇做到成功,而不是選
擇能成功的才去做。

當然有時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但前提是你的努力
有達到選擇可以產生作用的程度。

●承諾升高--先前的決定錯誤,反而投入更多的資源
來證明自己沒錯。

※這一點也是很多專家容易犯的錯誤,尤其是自以為
高人一等的人,日本真理教許多高層信徒都是日本東
京大學畢業的高材生,但為什麼這些有現代科學訓練
且有一定人生經驗的知識份子,會被麻原彰晃說服去
日本地下鐵放沙林毒氣呢? 後來有一名幹部自己承認
,就是自己如果不投入更多會覺得很沒面子,就像賭
徒一樣輸了錢會想翻本,透過翻本來向別人證明自己
不笨,因為如果自己止損了等於承認一開始是錯的,
那一個自認聰明的東大高材生怎麼可以承認自己一開
始錯了呢?

其實我們看政論節目很多政治人物或學者專家講話
愈來愈極瑞與偏激就是這個原因,這些上電視的人
學歷與經歷都不錯,但是卻往往提出很誇張不可行
的見解或仇恨式理論,就是因為他們一旦有了黨派
,有了立場才投資時間與機會成本在這個黨派後,
就會再也看不到這個黨派的缺點,然後不斷出現承
諾昇高的現像,也就是不斷的押寶梭哈,一定要看
到有利於自己黨派的結果與論點,而這些政治人物
與名嘴也因此開始產生集體盲思與同溫層現像,變
得愈來愈極端也愈來愈無法接受不一樣的意見。


大家看現在媒體幾乎清一色有固定黨派立場與觀
點就知道這一點有多恐佈,而世界大戰的背後,
就是這些專家學者不斷承諾升高與極端化所帶來
的影響,一定要把別國妖魔化,一定要把別國塑
造成敵人,這樣在選舉上才會獲勝,不同意見的
人不敢提出相反意見否則就是敵國同路人或是敵
對黨派同路人。


而在國考上也是有同樣的情況,自古以來申論考
試一直有所謂的獨門暗器,也就是某個權威大老
的個人見解卻強暴整個國家的題目解法都要跟他
一樣,而獨門暗器背後也是一種承諾升高,因為
權威大老如果不把自己的意見形塑成唯一真理,
那麼徒子徒孫就不能在政治界與法律界吃香喝辣
,尤其司法官考試這種獨門暗器的情況更嚴重
,國營事業的口試背後也都有這層主觀因素在影
響。

※而當閱卷委員或出題委員出現這種承諾升高的
現像時,其題目的解法就會變得極端且專斷,然
後與一般人認知的通說大相逕庭,這也導致社會
科學一直不怎麼受人尊敬,自打嘴巴與標準因為
政治與人為因素而浮動的比例太高了。

但從考生的角度,缺點常常會形成另一種優點
,例如面試是不公平的,對於實力差但表面功
夫做的好,或是人品好祖先保佑的人反而因為
這樣而雀屏中選,此外很多優秀的人才也很難
從量化的角度來挑選,因此人為的浮動性間接
造成一個人只要有努力有下功夫,都有被錄取
的可能。


相關的出題與閱卷心理偏差還有很多例如刻
板印象,團體迷思,後見之明,沉沒成本,代表事件

等等都可以解釋為什麼整個
國考申論像是所有人事時地物隨機亂數的組合
,筆者曾經在國考申論時犯下一個嚴重的錯誤
,那就是會寫的題目留到最後寫結果時間到了
寫不完,很可能這個錯誤就是當年我沒考上的
真正原因,那我後來就在想,奇怪以我歷來小
心謹慎的個性,怎麼會在這一個關鍵考科犯下
這麼一個關鍵錯誤,而且會寫的最後寫也很不
符合我歷來的思維模式,正常都是會寫的先寫
,先拿到該拿的分數再來爭取難拿的分數才對
呀,我事後開始懷疑是不是中邪,因為這與我
歷來的心緒完全對不攏。

而我也因此開始注意是否人的意識與思維有

被集體意識或自己的超我意識干擾與暗中操

作的可能性。

為什麼我後來愈來愈懷疑這個假設為真是

因為我認識許多有錢人都有心理疾病,邏輯

上有錢人什麼都有應該要心情不錯才對,但

奇怪的是反而有錢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常常不

如一般人,而最合理的解釋還真的就是「業

力」的解釋了,因為有錢的背後往往帶有

極強烈的欲望或自我主觀意識或道德詐騙

問題,因此在得到物質的同時會以犧牲心

理作為代價似乎冥冥中得到一種平衡。




不過這個例子我事後仔細想想,反而給我很
大的心理安慰,因為我可能犯下這種錯誤也
代表其他人可能犯下更嚴重的錯誤,而且這
種突如其來的心理偏差還不是可能訓練與控
制的,因為我早就知道會寫的先寫,但為什
麼還是犯錯了呢?


從集體潛意識的角度,所有人的心理偏差與
疏忽都不是疏忽,所有的巧合與錯誤都不是
錯誤,而是背後集體意識的冥冥安排,而這
樣的安排不一定是不好的,例如甲今年考上
但會被安排在一個屎缺導致其精神或生理狀
況不佳而離職,也有可能明年考上的人才剛
好後補上一個好缺,然後剛好在職場上遇到
自己生命中的靈魂伴侶,於是所有的疏忽與
錯誤背後的不小心,很可能是自己靈魂有意
為之犯下的精準失誤。


寫這篇文章最大的目的是想要鼓勵各位同學
,那就是永遠要對自己有自信,然後要相信
自己的努力與堅持一定會有成果,而且過程
比結果更重要,同時不管讀得如何都要去參
加考試,因為考試的主客觀變數太多,實力
只要有一半,就有機會考的上,太完美主義
的人容易放棄,因為只要自己不太會寫就覺
得考不上,卻不曉得閱卷委員的主觀心理偏
差可以讓考生寫不好一樣考的上,這樣的話
,準備就不要那麼有壓力,而是要想,我的
錯誤很可能就是閱卷委員喜歡的,因此永遠
不要輕易的否定自己。


而發生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管目前

看起來有多糟,很可能十年後發現這個錯誤

其實是給自己最大的禮物。


簡言之,儘人事,聽天命,然後只問耕耘

不問收獲,不要以賭徒的心理面對人生,

考試與投資都一樣,在努力的過程中敏感

覺察自己的變化,觀察自己是怎麼在努力

的過程中蛻變與成長,搞清楚自己內心快

樂與喜悅的基礎是什麼,不要盲目跟別人

比較,珍惜現有的青春與健康,然後行有

餘力幫助別人,孝順父母,愛護朋友,

從行動,語言與文字中來展現內在的愛,

透過表現愛來向世界證明自己是誰。


而掌握了心中愛的本質,內在無限快

樂就會源源不絕的流出,也是所謂內

生經濟的彰顯,是所謂財富真正的意

義,只因為世界的資源有限,供需不

平衡,但是愛卻是可以透過自己的修為

而無限湧出的。


而有了愛,就不會矮,也不用怕癌

,更不會有障礙,自然也就不會悲哀。


而且筆者也發現,愈是慈悲有愛的人

,智慧自然就愈高,我們反向來看,大

部份做壞事的人都不聰明就可以證明這

個道理。


因為苦業惑三者,本來就跟戒定慧一樣

都是三位一體。只是因為時空的假相讓

我們以為這三者是分開而獨立的。



再來,一時的失敗往往背後有上天更好的安
排,有時候考上才是被關進監獄的開始,或
是被壓搾的開始,現在的公務員很不好做,
又操又累又沒加班費,如果沒有一定的熱情
與使命感,考上反而對自己不一定是件好事
,但身在公門好修行,如果觀念正確且有使
命感,那麼準備考試的過程也一樣可以讓一
個人成長與學習很多。




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在於我內在神性的自我肯定

我的命運不由外在條件與標箋或由他人嘴中來定義



「當下是威力之點」

「發生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就連自己犯下的錯誤與疏忽,也是命運之神在提醒我們的暗示。」

「命運,操之在我」



可以做到這樣的考生,就等於在自己的人生中金榜題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