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考生準備到後來都會
彈性疲乏,然後覺得一直
都在看一樣的東西,表面
意識告訴自己要認真學習,
潛意識卻覺得討厭,在這
種情況下其實吸收的效果
會很差。
尤其在準備到中後期的時
候,會覺得遇到瓶頸期,
書是一直有在讀,課也一
直有在上,但都很懷疑到
底自己有沒有真的學會。
形有在,但心不在,事倍
功半。
其實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定
的刺激,或是適當的放空
,就像是琴弦,一直蹦得
很緊註定彈性疲乏,而一
旦放鬆太久就會欲振乏力
,因此,節奏與頻率的控
制就變得很重要了。
此時還要適當的改變大腦
自我刺激的方式,例如學
完文科學理科,學完理科
學法科,因為如果不這樣
切換左右腦的思考模式,
很容易會陷入大腦僵直狀
態,也就是感覺自己都有
在學習 ,也都有把時間投
資進去,但實際上就是沒
有什麼效果。
有鑑於此,有時要故意不讀
書不準備不用功。
或是刻意去頹廢,彌爛,做別
的事也都很好,因為從完全認
真到完全不認真的這個落差,
可以讓一個考生有一種恍如隔
世的切換效果。
可以去做為了考試好久沒去做
的事,例如看場電影,到外地
過個三天兩夜的旅行,一方面
可以因此抒解準備考試的壓力
,一方面也讓自己不會有一種
為了考試犧牲特別多,因此會
特別緊張與焦慮的心理防衛補
償機轉。
而除了適當的放空與擺爛之外
,好奇心也是對考生可以長時
間準備考試的絕妙心理工具。
因為當我們把好奇心的視野放
到最大,會發現表面上我們是
在準備一場考試,實際上我們
可以從準備考試的過程中知道
很多很多自己從出生活到現在
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很多心理
,而考科內容也有很多有趣的
點值得研究並拓展我們的好奇
心。
孔子曾經說,能夠舉一反三,
聞一知十的人,才是真正懂
得做學問與吸收知識的人。
也因此一個聰明有智慧的考生
,可以從社會學看到行政學的
內涵,也可以從政治學看到心
理學的奧義,當然,也能從民法
刑法等各種法律,知道人心與人
性的本質,而知道這個 本質後
可以透過學習遷移來對應到不同
的考科為什麼要這麼考以及考什
麼題型。
讀到後來會覺得都是在準備同一
科,此時己經不被分科的表面型
態所制約。
而到了讀每一科都是同一科的境
界時,就不怕題型的變化,也不
用耽心在文科中出現法科或科
科題目,或法科中出現學科的題
目。
而此時考生就會發現,其實準備
國考也可以幫自己把人生百態都
因此看遍,更可因此預知到未來
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早己經
在政治學,社會學,行政學,心
理學,法學中以各種形式出現過
了。
而當我們掌握這種聞一知十的學
習技巧,我們就會愈來愈有好奇
心與新鮮感,不會覺得學這些看
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實際用途的知
識很無聊,反而是愈學愈有趣,
愈學愈覺得時間過的很快,而
當我們的心流(MIND FLOW)
完全沉浸於學
習的樂趣與專注之後 ,我們就
再也不覺得準備考試是苦差事
,而是覺得是一種很好玩很
有趣的挑戰與遊戲,最後發現
搜集各種上榜證明可以給自己很
大的自信心與成就感,同時也
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對未
來的人生發展可以說提供了
一個很好的架構與思維藍圖。